“现如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武汉也在通往艺术城市的道路上大步向前。然而艺术家们在实施自己对时代的构想时,并不一帆风顺,现实中有时往往很难完全凸显自我。为了使作品准确传达艺术家的本质思想,我们需要做到有策略的实施方式。”在对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何明教授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身为艺术工作者的骄傲与责任,在追求艺术之外,大众评判亦在体现作品时代感与前瞻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明教授工作室“半亩艺术创意园”
在厚积与薄发中传承
何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师协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高级室内建筑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家,湖北美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何教授工作室一角
记者经过湖北省美术院背后的几个转角,见到了位于昙华林的何明教授工作室——半亩艺术创意园。作为当代知名青年设计师,何教授谈吐谦逊温和,又有着一种与身份相契合的严谨。交流中不难看出,教授身为师长,对于必赢学子满怀殷切期待。他说,“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态势中,美院的学生尤其要引领艺术向前发展”。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会议中心,大堂主墙面上一幅长7.2米,宽4.3米的壁画《楚红》就是何教授的力作。作品所描绘的羽人兽和太空人等图案与《山海经》、《楚辞》等古文献所记载描写的天地、山川、神灵等内容十分吻合、受到业界及社会的高度评价。作品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兼具时代感与前瞻性,教授深厚的艺术积淀和文化品位得以充分凸显。
谈到所关注的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何教授向记者介绍:“国内对历史的复制还原较多,而我们所要呈现的应该还有当今的时尚思潮。”利用西方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来挖掘自身传统文化,寻找中国元素再将其放大,才能挖掘本质文脉。这是何教授对于文化传承所秉持的态度。他列举了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穿梁结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的中国元素、西方建筑师斯蒂芬·霍尔以及艺术大师基思·哈林等众多中外设计大师案例,以大师们的艺术经历诠释艺术家对于文化应有的态度。“底蕴的厚度造就事业的高度”,用这句话来形容何明教授颇为合适。
何教授为记者讲述建筑的故事
策略与艺术信仰同样重要
生活中常有人调侃:“看不懂的就是艺术”,这种可怕又不甚少见的误解同样存在于学生周边。面对生存与艺术理想的矛盾,不断有人质疑自己的选择。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子,记者向何教授提出疑惑,公共艺术有妥协的部分,那么究竟还有没有坚决不妥协的部分呢?
何教授笑着告诉记者,“有时坚决不妥协会直接导致项目无法实施。”随即,教授又转为严肃地说:“公共艺术的实施必须考虑大众的想法。在国内实施公共艺术要进行集体交流、领导批示等必要程序,如果缺乏对综合因素影响的考量,公共艺术想要前沿化是有难度的。”如何在艺术前沿化与大众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艺术家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艺术创作必然要有自己的个性,但在实施上可以有一定策略。”记者兴致勃勃地听何教授讲起武汉地铁二号线光谷广场站公共艺术装置25米长激光雕刻墙的创作实施感受。“这是一面跨界艺术墙,其中加入了很多互动感、游戏性的理念。墙面上的镂空图案,看上去有些光怪陆离,冰淇淋、楚国部落图腾、花、草、海底生物、代表钱币的符号,制造出一个充满想象的未来。一群群楚国乐人的‘穿越’,就像来到现代歌舞作客。项目完成后,大众不仅接受了这种艺术形式,也更能让乘客有一种历史、未来与现代互动的感受。”
当然,也有艺术创意发挥受阻的事例。何教授以汉口火车站地铁公共艺术“黄鹤归来”举例,起初教授创意的鹤较为抽象,后经多方协商改为了具象形式,给大众以更形象直观的视觉感受。记者还了解到,宝通寺地铁站艺术品“千佛手”中,何教授采用了阵列形式和中国传统井架式构造,大众亦对这一奇特设计接受和欣赏。“大众认可,艺术家的权限就大了,与个人成功不同,艺术家格外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何教授的话语包含着深厚的阅历和人生智慧,无不体现出他在艺术造诣之外对社会与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包容之心。在不断的积累和思考中形成积淀,并将其灵活运用展现,实现自身的艺术表达便是接近艺术本来的纯粹。
何明教授与武汉地铁二号线汉口火车站站公共艺术“黄鹤归来”
在自然中寻找构想
借助媒介语言来表达艺术品的语境与大自然的融合、达成艺术家与公众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真正实现艺术熔铸于生活。这是何教授在当代公共艺术中以人为本的深切人文关怀。
交谈中,何教授还向记者特别介绍了《湖北五峰采花茶叶科技园课题研究》手绘效果图。这幅被教授一直挂在工作室墙壁的设计并未真正投入建造。图中建筑形似从山上滚落的石头,颇有生动自然意味,从建筑立面到工场布局,功能合理,艺术感十足。讲解作品时不难看出教授作为设计者的欣慰,“思考本身已是一个神圣的过程,不论是否结果圆满,记录灵感和思维的火花,始终是忠于自身最需要的行为习惯。”
聊起多年前轻轨站设计过程,教授颇有兴致地说道:“那是无意间看到的一幅图,一只毛毛虫在下雨天钻进树叶下面,树叶与虫的关系便是灵感创意来源。在后面的设计中,轻轨站的结构形式是把树叶放大的钢架结构,毛毛虫就像其中的一列轻轨。”建筑与生态工程有着无数相似之处,大自然中很多细节可供学习,点亮创意。在与教授的交流中,记者感觉面前的教授待事业是如此细腻虔诚和全心全意。教授不止一次说:“艺术家就必须以身心去做艺术。”
时刻牢记精神的厚重
时下,走在武汉街头,不难听到有人会对繁忙的城市环境及拥挤的交通状况有所抱怨。而当我们深入到设计师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发现:城市的每一丝细微的改善在他们眼中都如此令人欣喜,在城市的规划与建造中,设计师始终是幕后的英雄。何教授正是在工作中体会着城市的脉搏,从而坚信“艺术化的城市”不是梦想,而是当下的现实改变。
与何教授的交谈,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了一位必赢人在艺术领域的坚毅与执着——用勤奋和坚持来积累厚重的底蕴,在睿智的思考中找寻出路,在与社会的融合中完美闪耀。从隽秀温润的昙华林到青春洋溢的藏龙岛,必赢人时刻走在文化艺术发展改革的前沿,在珍贵的精神传统感染下脚踏实地,勤于思考,锐意创新,引领艺术,渗透生活,服务社会,创造历史。
(文:小阳 张娟 黄浩,摄影:黄志辉,部分图片由何教授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