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装裱字画,数不胜数的艺术再创造,让人目不暇接,不禁走近桌前仔细端详,还未走近便嗅到一味古墨书香,无处不弥漫着艺术气息。这是记者初到位于学校昙华林艺术区内高级工艺美术师龚从金装裱工作室的第一印象。 4月26日,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新闻中心学生记者有幸来到龚从金老师工作室参观学习。在龚老师朴实的话语中让我们对装裱这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深奥的工艺有了初步了解,感悟装裱艺术的魅力。
龚老师与学生记者亲切交流
从农民装裱工到高级工艺美术师
在昙华林艺术区这块文化底蕴丰厚、学风自由的土壤里,龚老师不断吮吸着艺术的养分,追求着艺术的真谛。从一个农民装裱工成长为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的一名高级工艺美术师,经验地总结出“裱以糊就”的技巧“绝活儿”。1998年获“武汉市技术能手”称号,1999年湖北省又授予他“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在评选工艺大师的通报过程中还被冠名为“同胞”的殊称,出版专著《中国书画装裱教程》,此书被列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并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众多书画装裱的爱好学习者受用借鉴至今。
辛勤的钻研,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龚从金老师从20多岁的时候开始拜师学艺,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自我批判并自我完善,在本是平凡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给人们带来作品与装裱艺术完美融合的艺术享受盛宴。他的装裱技术得到了诸多大家的赞赏。“装裱精美,可称国手”是著名画家周韶华对他的称道,画家尚扬说他有“鬼斧神工”,诗人、书法家吴丈蜀赞其有“裁云补月”之功。
工作室内一角
醉心工艺 身体力行
装裱书画,是我国具有民族传统的一门特殊艺术。书画必须经过精心装裱才便于欣赏、收藏、流传。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对一幅字画,装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龚从金作为湖北装裱业的招牌式人物,从事装裱工作30多年,亲手为100多幅从明代到现代的字画“旧貌换新装”。
明代周嘉胄《装潢志》一书中曾提到:“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意思就是说一幅书画的装裱优劣是决定书画寿命的关键。所以,“一幅书画如果为了更好的欣赏、收藏、流传则不可不究其装裱。传统的纯手工装裱不仅是让书画能够更方便的欣赏和观摩,更是让书画延长了其艺术寿命,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珍品可以世代相传。”龚老师向记者介绍。
提到现代机裱和在装裱后在安上玻璃的做法,龚老师无奈地感慨:“其实这很不利于书画的保存,机裱的化纤材料与高温的压制使得宣纸受到严重的破坏,而玻璃的封闭又使得内部产生的潮气无法释放,这些都会减短画作的寿命,并且无法挽救,所以要慎重的选择装裱与玻璃的安装。”对龚老师来说,“盗版”的装裱对艺术品带来的损害常常让他深感痛心和惋惜。在材料的运用上,他探索性地对中草药材进行了研究,研制出了一种优于传统的灵“浆”妙“糊”,使得他的装裱作品更尽善尽美,独具特色。
龚老师为学生记者们讲解装裱工艺
苦乐装裱过程 考验耐心功底
一幅书画的装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一幅“病入膏肓”的书画修复过程又是如何呢?龚老师回忆去年装裱的清代著名书画家沈周的一幅山水名作后告诉记者,在拿到这幅画作的时候心中无比激动,首先把它放在台子上两三天,进行整体构思,考虑在修复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再将需要装裱的字画部分从原来的画幅上切割下来,铺在一张湿润的书写纸上,用湿润的小刷子细心地清洁字画的表面,在制糊、精心的选择与字画一样的纸张材料,设计款式在一点点的粘上去,仅仅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龚老师仔仔细细地忙碌几天不休息。
接着就是需要百分百专注的揭背纸工作,龚老师幽默的说道:“记得当时给沈周的山水画揭背纸时,我关掉了手机,不接待任何人,在工作室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桌子旁放着两副眼镜,一副150度,一副200度,当150度的看不清楚了就换成200度的,一直到所有的背纸撕完才松了口气。”然后还要从字画的反面剥离下底纸,将先前配好的纸拓在反面,在有差异的地方,就自己调制颜色为需要修补的地方加上线条与颜色,这是极其考验龚老师绘画书法功底的。在经过以上一步步复杂的工序后,最后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裱。
因此,一幅画作的装裱要整体完工往往需要几个月,在装裱的过程中龚老师也往往几天几夜不合眼,其中融入了他的汗水与心血。“有时装裱完,我都不舍得给别人了,所以每次装裱完一幅作品总会拍照纪念,并且将字画的剩余材料保留下来,以便以后修补时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同时,剩余材料还可用于研究不同年代的纸质材料,从中获得启迪。”龚老师笑着说道。
龚老师为学生记者们签名赠书
以生命的态度诠释艺术
装裱是我国具有民族性传统的一门特殊艺术,龚从金老师默默在装裱的艺术园地里耕耘了三十几年,相继挽救了石涛、赵之谦、郭沫若、沈周等名家的上百幅艺术珍品,为文物的保护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推动了美学事业的发展。
“虽然已经修复装裱过上百幅文物级作品,但是每次看到这些重要的文物修复、装裱成功后,心中仍然无比激动、欣慰、自豪,有说不出的舒服与快乐。画命如我命的责任感让我仿佛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和画作交融在一起。”龚老师正是秉持着对艺术酷爱的态度和对保护文物的特殊使命,诠释了对装裱事业和艺术品的极致热爱。
对于装裱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龚老师表示,国家将装裱艺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希望相关部门和领导能够更加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发展,使装裱艺术继续传承。龚老师也期望,能够将装裱作为一门选修课在学校开设,然后再探索将其在国画、美学等专业过渡为一门专业学科,培养更多的学生学习装裱艺术。
龚老师告诉记者,装裱艺术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易浅学难精通,基本理论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他将在新的工作室成立后专门培养几个对装裱艺术兴趣较强的学生,专门学习实战技能,为装裱领域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尽其所能的发扬传承这门民族性工艺。”
龚老师与学生记者们合影
(文:小阳 杨东东 马文文,图:范玉文 李杨 江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