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1959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油画助教班。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山水与人物的对话”研修班。现为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油画系教授,第二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艺术顾问;湖北省古玩和艺术品商会艺术顾问;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东方书画家协会理事;明日美术馆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创作作品多次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参展并获得各种画展奖项,其中包括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世纪精英——中国书画大展金奖;华人书画名人大展一等奖以及十届美展优秀奖等十多个奖项,“塑料袋系列”作品参加美国加州双年展,同年在纽约曼哈顿军械库画廊展出;并在东京参加第六回“中日友好交流展”,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设计思维在油画创作教学课程中画面图式的重塑研究》立项。作品《花季》参加“鼎盛华南——全国油画邀请展。众多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及藏家收藏。
近日,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在油画系办公室对刘剑老师进行了专访。
在生活中求创作 在创作中求突破
聂耳如是说:“不同生活接触,不能为其生活的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取材于生活,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下一个主题。
身为一名创作者,刘剑保持的态度是不断提出新构想,并且靠自己进行创作。艺术作品里的精神,既可以是一种崇高的力量,也可以是一道脆弱的灵光,生活里的情感和欲念有多少种色彩,艺术作品里的精神就有多少层。在刘剑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可以读到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体现的是当代创作追求上的尖锐和极端,极力挖掘未被前人充分表现的精神层面,力求从作品的内质上求突破。
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纸板、或木板上面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为优势描绘对象,刘剑采取最传统的油画纯颜料将观念模式转化成一个面,化身为油画布上面的一个符号,成为情绪的发泄口。在他创作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想法,好似每个都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他来说,创作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具有偶发性。
当今,中国当代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有思想的艺术家们在艺术的精神、观念﹑形式、技法的取向上更追求当代性。他们的作品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使画坛呈现出多元性的局面。刘剑也不例外,他以积极的态度,积蓄以油画为根基的艺术能量,完善了观念真实与感受真实的艺术理念,他的油画把握着生活的特别视角,迸发着生命的激情,用油画语言表达着自我的内心悸动和对人类命运的独特探索。
《 哇~》
《娇情》
《女孩》
《飞》
《金山上》
当代艺术的启迪
当谈到现当代艺术时,刘剑表现出的更多是淡泊心态。人无常势,水无常形,花开花落便是人生,繁华过后皆是云烟。
刘剑就“现在很多人认为架上绘画必然走向消亡,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等才是以后的发展潮流”这一问题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谈到,“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技术,这可以理解为艺术的雅俗之争。艺术有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分。通俗艺术主导大众传媒,常与人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达的内涵与意义浅显易懂,普通大众普遍接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得到了广泛传播。高雅艺术对受众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面向少数人的艺术形态。所以就这种小圈子范围内的展览和艺术活动,本身就反映了它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特点,这一点并不奇怪。
除此之外,刘剑还谈到,从另一个层面上看,雅俗二者在社会阶层上也有区分,高雅艺术更多表现为服务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和特权文化,拥有一套严格的艺术判断标准和风格体系。通俗文化来自于大众,服务于大众,没有严格的规范体系,所以就以上这些方面看来,两者有不同之处,只能理解为艺术会借助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力量,来进行自身的发展。
交流中,刘剑也提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之父杜尚,而杜尚最主要的贡献是“现成品”艺术。虽然从世俗的角度去看,把现成的工业产品或是其他物品摆到美术展览会上是荒诞的,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却改变了人类对于艺术乃至对世界的整个看法,人们开始质疑传统价值观念的艺术创作模式的必要性。至少,在后现代主义中,“现成品”的影像无处不在。
《星》
《望》
《小红帽》
《旗帜》
《向日葵》
《命运·鲨》
《命运·鲸》
感受真实与观念真实
刘剑从不类似其他画家那样关心生活中常见的风景、人物、静物并对其进行写实描画。他十分在意作品中深刻的、独特的、内在的自我觉悟表达。于是,刘剑选择了关注人类、关注世界命运,这种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去创作他那种极富想象力的绘画——一种看似极为写实,实为非常抽象、又具有非常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油画。
值得一提的是,刘剑教授的“塑料袋系列”作品曾获2005年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北京),同一年还曾参加美国加州双年展,之后还曾在纽约曼哈顿军械库画廊展出;并于2006年参加第六回“中日友好交流展”,在日本东京及大阪等地展出; 2005年作品《生活-塑料袋》曾发表于《画刊》第4期。之后,《塑料袋系列》中的多幅作品都陆续在《画刊》第5期、第6期、第7期、第8期、第10期、第12期、2006年第3期、第7期发表及专版介绍,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全球瞩目。
关于“塑料袋系列”的创意来源,刘剑说道,“塑料袋系列的创作与构思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启示:人们去超市,菜场,提着满塑料袋的商品回家,可以说塑料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每天给学生上油画人体课,所以将我这两种生活细节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塑料袋系列的油画创作了。这是我创作塑料袋系列的灵感来源。从观念而言把人体模特放入塑料袋体现了现实对人的一种压迫,人在社会中被桎梏、被隔膜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性被商品化的一种社会现象。技术方面以写实的方法体现塑料袋的材质,以及模特被包裹其中的肢体质感、被挤压和挣扎的紧张气氛,通过这种神秘的视觉效果,暗示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在刘剑的塑料袋系列中《塑料袋·生活》《塑料袋·人体》关注的是人类命运主题的扩展,是在更加深刻的层次上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体悟,将塑料袋与女人体两种符号元素组合,塑料袋在这里有了新的象征意义,它是笼罩着的密不透风的云,是分隔着两界的屏障,是令人痛苦的桎梏,是人性中不可或见的隔膜,于是形成了画家对现实社会的特有认识,他用这种复合符号阐释和解读了当今社会的状态,深层次地表达人与现实的强烈冲突。这里不是漫骂,不是激愤,而是超现实主义的陈述,给人以较多的遐想和冷静的思考。
《塑料袋》3
《塑料袋》7
《塑料袋》8
让艺术走进心灵
杜尚曾说过,艺术场域的50%来自艺术作品,50%来自观众,两个加起来就是对艺术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阐释。
刘剑认为,艺术无非表达思想、表达感情。偏重于表达感情的艺术,需要更多的人与之共情,作者的解释权也就多一些,因为只是借情抒发;偏重于表达某种思考的艺术,更大的价值在于对观众欣赏者的冲击和启发,这时候就应该让观众多一些解释权。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就如同胎儿脱离母体,需要独立存活于世。作品本身更像是原材料,而观众自身的审美和经历则是催化剂,正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千差万别,在解读或者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观众,也应当接受不同的观点。
刘剑对技法十分讲究。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运用材料的丰富变化,既画得十分写实,又熟练到得心应手。他的画面肌理、效果丰富,又画得平整光亮,给观者一种技术上的玄妙之感。他的画面的形、色、肌理效果完全是画出来而不是做出来的,具有超过视觉真实的表现力,可谓超写实。这在写实技法上是一种成功的创造。他的油画色调沉重,但每幅作品色彩分明。他喜欢坚实稳重的血红、土黄、中黄、普蓝、黑色。这强化了他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的分量。他的油画造型准确、扎实、讲究力度。他严谨的造型语言使他的作品显示出严谨、缜密、庄重的画面效果,无一丝轻浮和随便,步步渗透着他个性的刚强、认真。刘剑的作品先一步是对装置艺术的创造的设想,并赋予其主观的如梦的想象背景。这不同于简单的对物对人对景的写生。其创作过程显得更主观,更自觉,更主动,因而就更自由。刘剑清楚知道他要说的话该怎样说。有一种理性的控制。目的是将他自己的心灵、思考、精神更明确更直接更强烈地传述给受众。
在与刘剑老师的采访和交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豁达从容的心态。他说,读懂了生活,什么都是安静的。懂生活,看的清生活,心在动,生命在动。
人生很短,天涯很远,握在手里的不一定是真正拥有的,所拥有的又未必铭刻于心;其实在创作时,需要勇敢的放弃,放弃一闪而过的很多灵感,放弃一种选择。
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历一些事,才知道经验;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财富;生活怎么样,还要自己放调料。人生能走多远,靠的不是双脚,而是志向,鸿鹄志在苍宇,燕雀心系岩下;人生能登多高,靠的不是身躯,而是意志,强者遇挫越勇,弱者逢败弥伤;人生能做什么,靠的不是双手,而是智慧,勤劳砥砺品性,思想创造未来——这便是刘剑老师给学生的寄语!
时代要求艺术家不断探索出新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备更强烈的富时代特点的作品。只有这样的艺术在艺术史中才有特定的位置。刘剑的油画浸满着真诚执著,张扬着锐气和坚韧。刘剑艺术是给大众的,人们也会更关注刘剑的艺术。
附:主要获奖、展览作品
1994年《肖像94、2》获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作品展,油画精品展优秀奖
1995年油画作品《母与子》获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奖,湖北省一等奖
1998年《肖像》获华人书画名人大展一等奖
2001年《种子》获中国油画大展优秀奖
2004年《童年》获十届美展优秀奖
2002年《命运海洋》获《世纪精英———中国书画大展》金奖
2005年《塑料袋系列》获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油画作品在国家学术核心刊物《画刊》连续介绍,并在各类大型画册中刊登
2006年《塑料袋系列》《阳光》等作品在东京参加“中日交流展”
2007年《塑料袋系列》参加美国加州双年展
(记者 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