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美术学系教授、博导。1979年就读于北京林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专业;1985年留学日本千叶,专修造园艺术设计;1989年考入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美术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图书馆馆长、研究生部主任、美术学系主任。独著、合著与主编出版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35篇,主持及参与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7项,绘画和书法作品参加多项大展并获奖和被收藏,还参加了大型横向项目的实施。
周益民在欧盟总部
自幼醉心迷艺术 熏陶受教显天赋
周益民成长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语文老师。受从中南美专毕业的舅舅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他喜欢上了绘画。从小学起,他展现出艺术天赋,作品屡次获奖。
进入中学后,他更是积极地参加艺术活动,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负责学校各种黑板报、印刷品等宣传工作。当时他与一群热爱美术的同学合伙创办“学农战报”。在那个年代,印刷品采用的是蜡纸油印技术,讲究熟能生巧。把钢板垫在蜡纸的下面,用尖头的铁笔在蜡纸上面对着钢板刻写所需要的文字和图案。力量的大小要恰到好处,刻重了,容易把蜡纸划破,油印时会漏油墨;刻得轻了,不把蜡纸刻透又印不出字来。蜡纸刻好后,还得滚上油墨来印刷。工序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当时能刻得一手好蜡纸的人不多,周益民却得心应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每一道工序,仿佛面前还能闻到那扑鼻的油墨香。
周益民的发小挚友酷爱油画,拜师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的老院长唐小禾先生。因此他们能常去唐先生家里观摩学画,曾目睹过唐先生创作其成名作《在大风大浪中成长》。
十六岁时,他拜入著名国画家赵合俦门下,走上正式系统的学艺之路。赵合俦先生曾任武昌美专教授,远赴日本留学,师从吴昌硕,擅长画老鹰和八哥题材,画风苍劲老辣,力透纸背,布局新颖,气势雄强,透发着鲜活的生命气息,偏浙派风格。年少的周益民显露出对绘画的天赋,使赵合俦先生乐意悉心教导其书画艺术。开始基本功训练,临摹《芥子园画谱》和柳公权、颜真卿的书法,逐步掌握对笔墨的运用。如今周益民提起恩师时,还念叨“先生当年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住在光线昏暗的小房子里,但每日每夜坚持创作,拿厚厚的报纸垫在书桌上,宣纸铺开就画,没一天间断过。这让我很感动,他是真的喜欢画画。”
受赵合俦先生的启蒙后,周益民接触到当时湖北书画界的老艺术家们黄亮、曹立庵、张振铎、陈义经、邓少峰等人。他们毫不吝啬地悉心指点,讲解示范,周益民的书画基础积淀地愈发扎实。书法、篆刻、中国画各门类,他都尝试涉足。
当时武汉军区的潘振武将军,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护了一大批老艺术家,鼓励他们继续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销往国外。还曾在汉阳公园,组织老艺术家们举办画展。画展场地较小,条件无法与今天的美术馆相提并论,大部分作品是密密麻麻叠在一起展出的。但这场画展对当年的周益民影响深远,他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春江水暖(纸本水墨)38x68(2015年)
爱(纸本水墨)21.5x21.5 (2016年)
积学可以致远 精知方能略行
造化弄人,周益民的父亲因工程师的身份,被打成“右派”,被发往荒凉偏僻的东湖磨山接受劳动改造。少年时期由于父亲和家庭成分的缘故,周益民的青年时期被笼罩了一层挥散不去的阴霾。他高中毕业后,赶上“上山下乡”运动热潮,下放到湖北大悟。四年的知青生活,农村的条件自是恶劣,住石板房,睡稻草铺。整日要与农民们一起劳动,开垦荒原、种植茶树、薅草施肥。劳动之余,他仍不忘心心念念地艺术,用蛇皮、马尾自制胡琴。赶上空闲就拉起胡琴,唱起小曲。下放的经历,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因祸得福”。在农村生活的四年,乡土世界的魅力和农民们的淳朴,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恢复高考后,周益民没放弃艺术梦,1989年考上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美术理论家汤麟先生,研究方向为外国美术历史及理论。谈及当年求学时浓郁的氛围,他感慨,“当时师生关系更为密切,都住在昙华林老校区,课后也经常会同老师探讨画技。读研时,我三十三岁,同届的研究生年纪都比较大,都是在社会上打拼过、吃过苦才有的进修机会。大家对艺术更为执着,对知识也更为渴望,所以特别珍惜学习时光,抓紧时间读书、设计、画画,有的同学非常刻苦,在画室自习到很晚,甚至就睡在画室里。”
现今,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焦灼于就业问题,迷茫于未来的方向,忙着兼职实习来积累社会经验,而忘却了学生身份更应注重的专业学习。周益民主张处于人生什么阶段就该做什么事情,“好比登山,你不要才爬到半山腰,就慌张于登顶后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他以自身为例,“我读研期间,周围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于艺术,丝毫不会考虑就业,只专心学习,争分夺秒。”
作为学者,至关重要的是什么?周益民认为,“那一定是学者精神,对专业的敬畏与对学术的敬业。汤麟先生近90岁时,为完成关于谢赫‘六法’的研究,还到处奔走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对于学术的执着是打动人的,无论年纪多大,学术研究不曾停歇,这种老一辈的学者精神应传承发扬。”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常年在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二十多载的教学时光,历任美术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对美术学系怀有深厚的感情。“美术学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很多任教于如清华、北大、央美等各大高校,继续教书育人;也有的就职于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宣传艺术。”
教书育人,桃李满园。他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将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史结合起来,将美术理论与绘画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中西交融,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通过与众多优秀学者和艺术家的探讨与交流,使他在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教学上,他对学生的教导也是耐心至极。周益民的外国美术史课程,学生的到课率很高。他会风度翩翩地立于讲台一角,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激发学生们对美术史的极大热情。他教授的书画课,会先示范两幅,讲构图与笔法,分析墨色的浓淡干湿。他带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强调阅读大量专著文献,开的书单书目多且涉及面广。周益民主张教学相长,与学生们砥砺前行。他在美术学系当主任时提出的办学理念是:“明德后学,尚美求新!”
历任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研究生处处长、美术学系主任等职,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被周益民称作“最有幸福感的时光”是在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学校图书馆收藏了历代绘画书法作品真迹,古代文献藏本。因工作的便利,他得以接触到这些藏品。看原画真迹,观笔墨于精微,了万物于心胸。此时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养分的汲取,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也是大有益处。
湖北画坛曾有“三老”,张振铎、张肇铭、王霞宙。周益民在整理图书馆特藏室,给馆藏作品重新登记编号时,发现馆内藏有王霞宙多幅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画幅很小,虽精美却不完整。这一现象引起了周益民的好奇,他走访学校的老教师,得知一则感人的故事。王霞宙先生的这些绘画,是在文革期间创作的,当时学校停办,但仍给身为教师的王霞宙发工资。王霞宙不肯白拿工资,就创作了大量小幅作品为补偿。前辈的精神感染着他,使他对于教学工作更为敬业。
初识周益民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儒雅沉静的气质,往那一站,周遭似乎都安静下来。他的儒雅源自渊博的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年潜心研究中外美术史,阅读大量文献专著,他工作室中的书架摆满了厚厚的著作。他作为执行编委,联合全国八大美术学院图书馆,编著出版了国内首部《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藏画精选》,丰富了美术理论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历年来,周益民独著、合著与主编出版《室外环境设计》、《美术常识》、《美术学基础》、《外国美术史》等著作11部,发表《评盘龙城青铜文化》、《追求心灵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行为学派与风景美学》等学术论文35篇,主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7项,其中专著《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藏画精选》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出版物一等奖,论文《创建中部地区一流的美术教育与创作研究基地》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览教师组最高奖,教研项目《世界美术史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获2004年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他还担任《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学报》副主编工作,以及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编辑出版《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学报》36期,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学报“最佳封面设计奖”和“最佳编辑奖”两项大奖。
枯藤小鸟(纸本水墨)68x40(2015年)
莲子图(纸本水墨)36x68(2015年)
乙未写菊35x70(2015年)
见素抱朴 书为心画露真情
理论研究之外,周益民醉心于书、画、印等中国传统艺术。他的中国画作品多是大写意花鸟,这与其师承有关,恩师赵合俦先生便是写意高手。除此之外,还因中国画艺术是“写心”的艺术,笔墨间倾注了画者的心力。他喜爱这种敢于超越客观物象世界,展现生命活力,直抒胸臆的大写意艺术形式。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自然界中,万物各有个性,各有美。周益民从纷繁的自然万物中,提炼出简朴的艺术。或画淤泥不染的荷花,信笔挥洒,淋漓尽致;或写野趣横生的秋菊,笔简神生,性情流露;或画孤傲雄强的老鹰,阔笔写意,气势博大。周益民花鸟画的笔意直取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名家,画风质朴,延续书法金石的笔墨技巧。
如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所言:“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周益民的作品中,画面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得益于当年到大悟的下乡生活体验,让周益民仔细观察过花草树木的形态和生长过程。乡土世界的滋养,无处不在他的画面中体现。他曾为自己的一幅《南瓜图》题跋道:“民以食为天,四十年前下放大悟县宣化公社,南瓜是当时的主要蔬菜兼主食。今虽年近花甲,身心犹健,皆属当年南瓜之功也!故忆写南瓜图以寄感念之情并赞之。”可见周益民的作品中情真意切地追忆往昔,盎然生机,浑然天成。
齐白石有言:“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之长……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艺术家的气质与其品格性情有关,中国古典画论中讲“人品决定画品”。周益民在其作品《农家乐•白菜》中所写:“常言道,百菜没有白菜香。我以为,与菜者,非白非绿不真,白则公,绿则生生不息!与人者,非贤非善不交,贤则方正通达、明阴润阳。善则利万物而不争也”!观其画作,可见其品格心性。所谓见素抱朴,周益民坚守着属于一个艺术家的高逸品格。
谈及画技的磨练和提高,周益民语重心长地强调,“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要下苦功夫。”
丰收(纸本水墨)68x68(2016年)
和谐家庭(纸本水墨)83x160(2016年)
花独放21.5x21.5(2016年)
漫谈设计的诗意探寻 从经典中领悟灵感
一直以来,周益民都有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从事理论研究也会与园林设计相结合。“我当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关于计成《园冶》的研究,最近接手的国家社科项目正好是注释《园冶》并将成果翻译成英文,向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之路永无止境,不断重读经典,不断思考注入新思想。当代的设计可以从经典之中寻找到灵感。
谈到“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周益民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耐人寻味的话题,因为“东方设计”和“西方设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缺一不可。所以,讨论人类的设计,如果不包含“东方设计”,一定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就像讨论人类的设计如果离开了“西方设计”亦将不具有“世界性”一样。无独有偶,诗意探寻中的“诗意”也是如此。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以他的《论诗》从哲学高度提炼出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而中国更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以“诗歌”著称的东方大国,三百多年前由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在散发着诗性的光辉。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设计理应延续曾经辉煌的设计历程,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走上领引东方设计的历史舞台。相信随着这个讨论的不断深入,东方设计中所蕴藏的思想宝藏和中国智慧一定会得以发掘,造福人类。我们期待东方设计能够使我们的理想得以实现,让人类诗意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一窥周益民的人生岁月与书画作品,我们可知生活中,他是一位温润如玉的长者,宠辱不惊;工作中,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醉心学术;艺术天地中,他是一位真性情的画家,痴迷艺术。谈到必赢人的精神,他总结到应该是追求完美,敢为人先!
(文:何文婷 图片编辑:刘亦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