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学术品格(之二)
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教授刘茂平
(接上期)
二、精研绘画材质,追求水彩技艺之美
摄影术发明以后,承担记录功能的写实绘画确实衰落了。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艺术也早已超越了二维平面空间。但是,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绘画不会消亡。何况,绘画远不止于照葫芦画瓢。但是,绘画基于技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古典绘画,没有技术,一切都无从谈起。作品的思想内涵固然重要,但视觉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思想内涵必须依赖于视觉形式,必须通过画面来体现,画面必须依靠绘画技术的驾驭。这里面实际上仍然存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我们过去经常批评技巧拙劣的艺术内容大于形式,而对于绘画艺术而言,技艺本身就具有独立的美感。这一点,我们从这次展览中应该体会很深,因为这十位艺术家都有技术上的独门绝活,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材质的理解和把握,体现出艺术语言的个性,让我们看到了水彩的技术之美。
水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本身就基于其特殊的材料性能,从而决定了其独特的技法语言,成就了其独特的美感。19世纪英国著名水彩画家和理论家拉斯金曾作过如下描述:
“水彩在画家的处理下,水滴和它明快性质所形成的幻想与造化,溅泼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斑的粒状虽然对于画面的表现没有什么意义,但由它偶然产生的梦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松柔的感觉,是其它材料所没有的。”
可见,水和彩必须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形成水彩画独特的水韵和色彩韵味。水彩画中,水的韵味有种种不同和差异,水的流动韵味、水的沉渍韵味、水的渗化韵味、水的冲洗韵味等都是水彩画的常见效果。如水的流动韵味,是指水的流向造成画面有一种动感,或急或缓,辅之与色彩的浓淡厚薄,透明遮盖,极易调动观者的审美情愫。话虽如此,但水彩材料到了某一个具体艺术家的手下,又会生出何止千般变化。
以我个人的观画体会,水彩画的技术语言最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特征,自然,也最能见出不同的美感。赵云龙和黄亚奇同属来自东北的画家。单看两位艺术家这次参展的作品,首先从色调上就形成鲜明对比。赵云龙画面明丽通透,色彩透明,光感强烈。而黄亚奇的作品几乎没有传统水彩的透明感,画面以单一黑色为主,如果不仔细观察画面边沿少量水渍在纸上的润化,连水彩的材料特性都隐去了。
如果我们追溯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特点,其不同的美感特征十分明显。赵云龙造型功力扎实严谨,深谙水彩媒材的自身特点,他善于恰到好处地拿捏“水”和“彩”的关系,无论是丰富繁杂的大场景,还是言简意赅的海边一景,都很重视自然光色效果,多以强烈反射光线的景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画面水色光鲜、润泽酣畅,干湿浓淡变化微妙复杂,水彩媒材独有特征十分鲜明,可以说使水彩媒介优势发挥到极致。而黄亚奇的作品,就既不能用传统的水彩语言又不能抛开水彩的本体去表述,只能说是“纸上作品”或“水性材料作品”。他更注重对水彩材料的超越和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材料的介入与特殊技法的表现,拓宽和丰富了水彩表现语言。其作品中所有的色彩“痕迹”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那种非笔触的“痕迹”意味让你尤为感动。
由“迹”而成“象”,形成“迹象”。简言之,黄亚奇既用水也用彩,但不一定是水彩。他已经形成的这种明显并且明确的语言特征,标明黄亚奇不是水彩的守成者,而是一位创新者和开拓者。
左图:《伊犁民居No.5》 40×55cm 2010年 赵云龙
右图:《黑森林No.14》 56×96cm 2016年 黄亚奇
陈国庆和陈勇劲都是颇具才华的艺术家,同样毕业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分属于第一、二两届水彩班,并且同样师承于刘寿祥老师,但他们的技法特征却明显拉开。陈国庆在技术追求上和赵云龙类似,强调水彩自身的特性和特点。其水彩画作品豁达中见严谨,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和对不同的工具材质的运用,作品充分体现出水彩画的本体语言特征。他多年以来创作了大量的水彩人物画作品特别是水彩人体,令他在水彩界声名鹊起。近些年,陈国庆的表现题材不断扩充,风景和静物成为创作的主要类别,好在这次他的作品人体风景和静物都有,足以让我们领略画家水彩语言的纯化程度。
陈国庆的水彩颇有国画写意性意味,水色润化,自由挥洒;与之相比,陈勇劲则更类国画工笔,他造型精谨,善于刻画。批评家冀少峰在为陈勇劲的画展所写的前言评价十分精当:“初品陈勇劲的水彩“静物”,不由得对他的水彩技艺有种惊叹,精致、精当、精益求精,平凡的生活经验,寻常的生活用品,精心的编码结构与经营,出人意料的临时性组合,司空见惯的物品与陌生化场域的组合,光线调度的精致,迷人的色调,散发出的是种宁静隽永的魅力。”这段话,非常清楚的把陈勇劲和陈国庆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区分。陈勇劲自己也曾就其静物的特征做过注解,他说:
“我的画面就形成物品平排着出现。我作品中没有透视,每个物体都是以平等视角出现,我就想以这种方式来平等对待静物。另外,我把静物从视角上抬高,以此来抬高被描绘对象的地位,而不是以前那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来描绘对象,我认为这样可以赋予描绘对象以生命的崇高。”
《静物之四》49×69cm 2016年 陈国庆
如果说陈国庆的水彩是轻松中见严谨的话,那么,陈勇劲恰恰是严谨中见轻松。这次展览有陈国庆静物六张/陈勇劲静物四张,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画家对同类物品的不同表达,给人以不同审美感受的机会。
《静物2016》 75×55cm 2016年 陈勇劲
三、水彩民族性的探索
2013年10月,英国皇家水彩画协会会长、英国当代水彩画界的领军人物大卫•帕斯科特,在参加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当代优秀水彩画家提名展时曾说:“杭州是特别适合画水彩的城市。”他的理由是,“因为整座城市看起来非常浪漫,尤其在今天这样阴雨多雾的天气里,西湖显得更美。”套用他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说,中国是特别适合画水彩的国家,至少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就有用水调和颜料绘制的图画。传承几千年的国画艺术,也是纸上水媒材料。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天生就具有对水的敏感性亲和性,他们掌握水彩这种材料,似乎从来都不是问题。这一点,我们和同样是外来画种的油画比较一下就十分清楚了。油画传入我国,和水彩基本同步,但迄今为止,油画的民族性问题仍然有很多争论。但在水彩画界,很少有人纠缠水彩的民族性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仿佛水彩画不是一个外来画种。
如果深入分析,我们看到,水彩画因其水性材料的种种特性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相共鸣,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相契合,中国画家们自觉将中国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认知方式注入到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之中,将来自西方的水彩画改造、拓展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东方文化意蕴的艺术表现形式——既保留了西方水彩画的光色、明暗、造型上的特点,又融入和发挥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笔意、水韵、意境等方面的优长,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水彩画艺术。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水彩画,毕竟是从国外传入的,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历史,因此,作为外来画种,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一个民族性的自觉,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水彩画这种民族性的自觉,似乎来得太晚,这既和水彩画自身发展的过程有关,也和水彩画与这个民族的亲和性有关。外来毕竟是外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水性材料绘画等同于水彩,真正认清这一点,在水彩界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有鉴于此,本世纪初,中国美术馆先后举办了两次“百年水彩展”。一次是2006年10月开幕的《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以及2015年1月开幕的《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既总结水彩传入中国后一百年的历史,也间接提出了水彩画的民族性问题。在《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的主题词中写到:1978年至现在是中国水彩画的改革繁荣期,中国水彩画已经摆脱了只是“小品”和“轻音乐”的局限,极大地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扩展了水彩画的功能,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中国水彩画”风貌。
参展的艺术家中,有过半的艺术家都参加了这两次百年大展。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整个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史而言,相比于水彩画的西方传统,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艺术观念、审美精神,才是保证当代中国水彩艺术不断开拓创新、开创其现代化发展新局面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只有对我们的艺术传统具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观念和精神有了较深层次的认知,才能吸取其精华并为我所用,创作出真正具有创新意义和精神内涵的作品,才能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提高中国当代水彩艺术的学术含量和现代品质。
这次的参展艺术家,延续了两次大展总结形成的共识,展示了民族特色,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也用作品回答了水彩画的民族性问题。
侯安智的作品虽是地道的水彩颜料和技法,但总给人国画大写意中墨气淋漓的感觉,陈国庆荷花风景也是如此,他们都很好地运用了水彩湿画法的技术,而在侯安智那里,我们更多看到洗的技法,这使得画面肌理效果丰富、厚重含蓄、富有力度感,成为他个人富有特色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特色,是个性化的,也是民族化的。侯安智在绘画中还善于“取”“舍”,而取舍的标准,不是基于型,而更强调取之于心,取之于绘画过程中的感受。所以他的画,物象大多不完整,却不给人以不完整感。他所经历的这种瞬间感受的取舍,几乎渗透到他的每一幅作品之中。这种取舍,和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少胜多,以形写神,以及古典美学中讲究的含蓄内敛、藏与露,都是内在相通的。
《岸》54×74cm 2015年侯安智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还看到几位偏爱用黑色的艺术家,黄亚奇、周刚、陈坚的几张作品,包括李宁的作品,都大量或主要使用了黑色,刘寿祥在使用黑色上也非常有心得。但黄亚奇与周刚的黑,色同意却不同。为什么这么多水彩画家偏爱并不透明的黑色,而各人又在不同意义上使用黑色,却又不仅仅是一种偶然,水墨的潜在影响不可忽略。我想,中国的水彩艺术家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调动中国文化的积累,才形成了水彩今天的逐渐鲜明的中国民族性特征。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
刘茂平: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学术品格(之一)
“2017中国当代学院水彩名家邀请展”
持续展至2017年5月7日
万林艺术博物馆欢迎您的到来!
参观时间:
每天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周末、节假日正常开放)。
参观方式:
1、凭身份证或武汉大学校园卡免费入馆参观。
2、超过30人以上团体请至少提前一天预约,
预约电话:027—6875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