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街办处做志愿者大约是在一月后,具体工作仅仅只有登记物资而已。但对我来说,这段时期最宝贵的收获是让我增长了社会的见识和经验——来源于我在进行登记工作时,那些零碎的沟通交流与见闻。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街区管理在疫情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整个疫情期间,街办处都在不断地对所管理的区域进行人员核实,并且及时更新。有时能看到才回来的志愿者又跑回去登记,因为有些人家会担心接触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和志愿者交流,或者不了解情况因此不愿意开门。开始的信息收集极其困难,是大家每楼每户每天跑,才把信息逐渐完善起来的。
到了一月下旬,十堰开始逐步恢复生产生活。在疫情期间,人们为了隔离防范,停止了工作和生产,无法获得正常日需的经济来源。所以这段时间,生计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一定贫困程度的家庭,比如独居老人等,会有政府下发的米面食物补助。为了保证没有缺漏,每一户的物资送到后,我们都会拍照,以便后续的检查。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房租,学费等。我时常能看到有人上前或者电话来询问复产复工的事:“既然这些企业都复工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工作呢?我们也是要吃饭的啊,这个月房租也没交,这政府能帮我解决吗?”
复工期间政策是变化的,因此街区的作用也变得复杂。街区要既要核实人员信息,补助孤老人群,又要解读新的政策,安抚急于复工的人员。由于处于复工时期,也会有志愿者回归原本自己的岗位,街区可用人手减少,这也增加了街区人员的工作量。这时前期的隔离信息核实的作用体现出来了,复工在大家一起的努力下逐渐顺利着。每天见到街上的人慢慢增加,实在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在这独特的经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科学技术的作用,最直观的就是通行证。一开始的通行证仅仅是贴在各个小区卡口的用于打卡的二维码,出省出市仍然需要人力鉴别,但这种通行证是纸质的,并且也有数量限制。
后期的技术逐渐成熟,甚至我们现在能这样生活,健康码的存在起了很大作用,我相信一直持续着的居住信息收集也一定为大数据的建立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次志愿活动让我获益良多,在我看来,一个街区或许在地图上显得很小,但在现实中也是一个一个努力的人不断奉献自己,结出的果实。
抗疫的成功更是人们共同努力、克己奉公,这些力量不断汇聚,才有现在的我们能回归正常生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