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系2016级学生董婉婷在今年1月初罹患新冠肺炎,她的彷徨、恐惧、绝望我历历在目。在隔离点她问我:“老师,我想回家,想毕业,我不想等死,我好绝望!”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都揪在了一起。为了让她尽快入院治疗,从校党委、学工处、系领导,到老师们、同学们,全都行动起来,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将她送入指定医院治疗。令我感动的是,这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入院治疗好转后告诉我:“老师,我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我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欣慰地笑了,我知道自己播下了一颗种子,她开始生根发芽了。婉婷的故事有太多值得深挖的地方,比如当一个孩子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病痛,她是如何战胜内心的恐惧,顽强康复的?比如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比如面对感染风险是什么力量促使一群逆行者保家卫国的?再比如集体主义有没有过时?舍己为人的力量又从哪里来?等等等等。
所以我决定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剧形式将这些疑问放在大家面前,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演出引导他们懂奉献、知感恩。有了想法,说干就干。今年7月8日起,我带领5名学生组成话剧编导组,开始组稿。从一个想法变成一部公演话剧,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首先招募演员就遇到了困难,初次参演的同学喊自己的高个女同学一句“妈妈”都喊不出口。演员齐了,台词熟了,又发现大家都像念书,离自然表演差距很大。所以我和同学们一遍遍抠台词、抠表情,我们一起看抗疫纪录片,我们设计动作,走台的位置,表情语气。当我们有了一点信心的时候,加入了背景音乐,孩子们又回到了“解放前”,完全不知道怎么合上音乐。这个时候我和学生只能互相鼓励,我总是告诉他们,办法总比困难多,最重要的是过程,我们一起经历了话剧剧本39次改稿,21次整场排练。
中间孩子们也有过争吵,由于各种原因就是否要更换演员的问题,大家各执一词,还有一方放话要退出演员组。编导组和演员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我了解缘由后把同学们叫到一起,告诉大家,不要害怕有矛盾,有矛盾是正常的,就像晴空万里之下飘过的一朵乌云,但是我们要快速吹散乌云,不能让它变成雷暴大雨,这就要求我们尽快解决好矛盾。
大家要明白争执的初衷是为了什么?是因为都想把话剧演好,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更有利于排练,所以才会争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肯定同学们的,要做就做好!然而方式方法要调整,任何统一意见都是求同存异的结果。
经过谈话,事后没有一名同学因此退出剧组。下一次排练时,那个本想离组的同学主动要求发言,为当天的莽撞行为向大家道歉。
排话剧的过程多数都是欢声笑语的,例如一向沉稳的“马志愿者”邓浩,排练时多次将台词念成了“把发泄的情绪压抑出来”,例如演老爷爷的胡锦童同学排练时太急,把假发给戴倒了,而所有剧组同学硬是憋到他下台才笑出了声。也真为这群业余的“专业演员”点个赞,专业精神还是杠杠的!
例如为了体现台词中“倾家荡产”,我建议表演者把生活费打给其他同学1小时,这位“其他同学”开玩笑说,到账马上拉黑……天哪,看来平时的安全防诈骗教育还是卓有成效的,骗子的套路,孩子们门清儿啊......
例如上台当天因为条件所限没有幕布,一位演病人的同学,在黑幕后(还是有光的)麻利爬起来,身为“病人”自己把床抬下了舞台……太多太多的记忆留在了我们的心田,我和学生们一起自编自导自演,历经4个月180个小时,完成了这部总时长1小时的校园公益话剧《冬去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