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要求严格,低调,且不失亲切。这是基础课部黄其华老师给记者的第一感受。 注重辩证思维 紧随时代步伐
采访时,黄其华老师曾重点提到:被采访看似是个人的事情,但更应视为对基础部整个团队的提问。学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教学则是一个从上至下的集体的合作行为。这般严谨的人生态度更增添一分对黄老师的崇敬。
黄老师认为,绝大多数学生是有创造力的,而兴趣是关键一环。所以,基础课部的老师们主张宽松、激励式的教学模式,中心任务是激发兴趣状态下的好奇心。评价引导的多方位,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水粉技术有困难,并不代表其色彩能力差,可尝试色粉、油画棒或有色纸拼贴等其它能解决色彩问题的办法进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研究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作为基础部教师,老师们的年龄每年都在增长,而学生永远十八岁。因此,老师们必须花时间了解当下的新状况,如互联网等,目的是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共同话题,拉近彼此距离。教学语言组织尽量向口语化、网络化倾斜,规避刻板、乏味,以期能达到与学生的沟通无障碍。
谈到对教育的看法,黄老师认为,大学的学院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教学的目的应是具备自主、延伸的学习能力和自由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基本的专业创造力。
勇于探索创作挑战
黄老师是位于洪山广场东西两侧的楚史浮雕壁画作品的主创人员之一。黄老师向记者介绍,楚文化800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许多传颂至今的典故、传说等文史及实物资料。楚史浮雕壁画作品的创作思路是提取其中十个有代表性的典故故事,以时间为序,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四个方面分别作为四幅壁画的主题。(经济类:筚路蓝缕、迁建郢都、首创县制。政治类:一鸣惊人、观兵问鼎。文化类:老庄之道、高山流水、楚辞风骚。军事类:止戈为武、名列前茅。)以遵从故事母体为前提,楚史浮雕壁画在创作上选取常见、典型的楚文化图形、纹饰,器具、符号。通过打散、重构、类比、暗喻、强化等形式手法,力求在能点题的原则下展现楚文化空灵、灿烂、神秘、浪漫的本质特征;力求即保持楚文化的古朴风貌,又体现出现代语境下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黄老师说,楚史浮雕壁画在工艺上除传统意义上按材质分层级关系外,主要采用大二层跨越式的层级关系,并且使用了混凝土与耐候钢、仿古青砖相配、相钳的制模及浇灌工艺、耐候钢及青铜的激光切割工艺、透明树脂的制模,浇灌及打磨工艺、混凝土的打磨工艺、仿古青砖的雕刻工艺。
一位参与楚史浮雕壁画创作研究生介绍,创作过程中如在技术上遇到瓶颈,黄老师从不言放弃,更不会因为困难而降低作品的质量,常常通宵熬夜直至找到解决方案。黄老师表示,这幅巨作的创作过程确实十分艰辛,工艺技术的复杂程度,对于艺术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对艺术的探索和成长。他认为,“任何探索都有待时间的检验,洪山广场的浮雕壁画作品也不例外,艺术家只有诚惶诚恐。”
学生眼中的黄老师
黄老师在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第一批带领学生开辟学校新开发的罗田教学实践基地。记者有幸从到罗田写生的学生中了解到,黄老师风趣幽默,在休息时间常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玩小游戏,一位学生很热情的给记者观看了黄老师与学生们玩游戏接受“惩罚”时脸上画满图案的照片,其中不乏黄老师的“搞怪”照片。一位学生还提及,黄老师曾在篝火晚会上一展歌喉。课余的嬉笑给写生教学增添了诸多乐趣,也增进了黄老师与学生们的感情。教学中,黄老师依然严谨的讲授写生技巧,认真评讲学生的每一张作业。生活中,黄老师格外细心,无论爬山过河,都紧跟在大部队尾部,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对于黄老师的采访,最为触动便是黄老师的人生态度——严谨认真,尽善尽美。无论是教学、创作,还是生活,这边是黄老师在艺术人生道路上的态度。
(记者:小阳 杨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