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静,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油画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油画专业,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览,曾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中国油画第二届油画展艺术奖,湖北省小幅油画展学术奖。作品《痕迹》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湖北省银奖。
2017年5月6日,宋克静教授历届研究生绘画作品联展《绘合》在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昙华林校区美术馆开幕。此次“绘合”展览汇聚了宋教授的学生四十多位,他们之中既有活跃在艺术现场的青年艺术家,也有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学术带头人,更有来自九零后的莘莘学子。展览作品面貌丰富多元,从严谨细腻的写实绘画,到形而上的抽象语言,到呈现观念的装置、摄影作品,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视觉陈述,或关注现实、或关照内心、或探索语言,无不呈现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诉求和生存体验。
在其展出作品的背后,值得一提的是,宋克静近年来屡次海外考察,他以虚怀若谷的气度和胸襟接纳当代艺术,获得了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并融入教学之中,足见他作为一个现代教育者和艺术家的自觉与自信。借展览开幕之机,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对宋克静进行了专访。
宋克静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宋克静年幼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国家的物资十分匮乏、条件艰苦、信息闭塞,学校停课。“我在少年宫学习时有美术班,机缘巧合中结识了很多学习美术的同学,或许也是天性使然、从此便开启了一生关于艺术的曼妙旅程。”宋克静坦言。“那个年代,我们在画画的时候想法都很单纯,没有考大学的目的,比较放松,文革以后才知道大学有招生,跟我一块学习的那拨同学现在都很厉害,艺术成就都很高”
纯粹的热爱让宋克静选择了美术,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电影制片厂工作,设计场景、做分镜、读剧本……大多是配合导演工作。“在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虽然社会能力越来越强,有时在跟导演在一块共事时,多多少少总会产生一些分歧和矛盾,许多在我看来很好的剧本内容都被舍弃了,这种状态使我想要摆脱电影,回归专业(绘画)。直至1985年,按捺不住内心对绘画的热爱,我终于回到了母校,湖北艺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伴随着学院的栉风沐雨,宋克静走过了他三十多年的执教之路。从湖艺到必赢、从昙华林到藏龙岛,宋克静与学院五十年代的同龄人一道,承担着学院“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使命,在他们身上依稀能够看到杨立光、刘依闻等老一代湖北美院油画家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风范、精湛的艺术造诣、满腔的执教热情以及一颗对学校的拳拳之心。这些正是宋克静等这一代人共同的写照和对待学校的共同情感。
当记者提及宋克静在《油画材料与技法》课程中讲到的“历史责任感”时,他不禁感慨道:“如果在教学上不研究这个课题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这种责任感是双重的,比方说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件很好的作品,如若所用的材料恰恰不是很专业的,从选画布到选媒介,如果了解不深,那么作品很可能会毁掉,隔好多年以后画面就会变质。因此,油画材料与技法这是一门专业,但这个专业并不复杂,因为油画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来,每个时代的材料不一样,如不加以研究有时候就会产生误判。”
宋克静指出,在研究材料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材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既要移用传统也要颠覆传统。并强调艺术家作为文化的使者要有责任感,要潜心研究西方绘画中的精髓,在其基础之上进行发展。
宋克静还反复强调,“艺术家要热爱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能否成功,生活和作品是相连的,对待生活一定要用批判的态度、用你的价值观去审视、判断,但是这个价值观很重要,一定是要准确,你能否分辨出是非,用差异性衡量,对照着看,就知道自己对不对,批判性的态度一定要拿捏得非常准才可以成功。”他还提到,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是古典的,但是拿到当代来说,还是一样,只是解读生活中的手段和之前不一样了。
游戏 115×115cm
痕迹 100×100cm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记者在开幕式现场留意到,众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竞相与宋克静教授合影,足以看出宋教授与学生相处非常融洽。宋克静谈到,以前一个老师只教几个学生,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基本能传承学校的教学风格。如今,由于扩招的原因,师资力量的配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导致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作为老师,我会努力在教学过程当中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跟每个学生进行谈话,不谈的话就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东西,喜欢什么东西,他的兴趣点、激发点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还没有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仅在学校内部交流,相对而言社会知识就不充分,在创作时难免就有很多的难点和盲点,这些盲点就需要老师一点一点的帮助他们攻破,攻破更多的是思维方式与创作手段的转变,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积累。
采访时,宋教授身旁一位已经毕业两年的学长向记者讲述道,他在切开木瓜的一瞬间,黑色的籽有几个从里面掉出来,这使他一下子想起了宋克静教授的代表作《偶·联》木瓜系列。原来,这就是宋克静教授常说的“符号”。“符号”是一种视觉经验,有具象符号、有抽象符号、有热的、有冷的。宋克静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分的很细,有时候甚至还把她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
偶•联系列 850×750cm
生•命NO.1 750×500cm
生•命NO. 2 750×500cm
生•命NO.3 750×500cm
因绘而合 凝聚力量
身为《绘合——A3艺术计划第四回》的展览总监,宋克静指出,“A3艺术”是一个平台, 每次展览主题都不一样,今天的展览,它涵盖了四个年代的学生的作品,其作品也跟他们所属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教学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个转型的时代,毕业的学生如何服务于社会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他们抱着旧的观念去做,那么进入社会后就很难生存,所以现在教学上就要有所变化,系里的每个工作室都有自己的艺术主张,但是大致都离不开这一宗旨——毕业以后如何面对社会,服务于社会。
今天,中国的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艺术家是见证人也是参与者,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审视着社会的变迁,利用他们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将作品呈现出来。在其教职生涯的30余载,宋克静不仅亲历了学校的历史转型,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其作为艺术家的探索,也“把一切纯粹之力集中于自身,并把所接受的东西带出来,通过展开所涌现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而发扬光大”。
宋克静坦言,本次展览是他执教30年以来的回顾。“从学生作品中可以看到我当年的不足,通过这个展览可以检讨自己,查看自己教学方法上面还欠缺什么东西,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该借助什么东西来弥补。”
我校研究生处处长桑建新在为宋克静教授历届研究生绘画作品联展《绘合》代序中写道:宋克静教授在绘画艺术创作和教学中始终坚守“艺术是人类在高品质牵引下的技艺达到极致的结晶”的理念。强调技艺在于品质,“由技入道”才成其可能的高境界、高品质使他的学生们的绘画既无任何招徕张扬,也非任何手艺行业,他们的绘画不谋求任何被制造的东西,而是打开或开启,通过技艺让艺术生成出来。他们的绘画始终在一种持续向着艺术本身的漫游行进中,这种漫游的行进不断地以笔触痕迹的节奏、色彩幽明的华滋、沉入氛围的造型、油画美本身的制作……,以诗意表达的尺度来测度自身的步伐。这样一种在导师指导下的漫游者的道路,比那些通常所做的旅行还更美,因为漫游者的道路所穿过的那片疆土——因漫游者的行走才出现的、带有道路的疆土——乃是美之领域。
宋克静以他个人对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他将个人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油画材料”研究实验室创建。特别是他国际化、开放的视野,他用作品呈现自我,与经典和当代的对话带给学生许多真知灼见的独特启迪。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宋克静教授如同一棵参天大树,遥远的地方,学生们就能看到他;走近他,他给予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不断帮助他人。即使人们离开他以后,回头一看,宋教授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物•语NO.1 1550×1250cm
物•语ON.2 1550×1250cm
亦将打散的构架 145×96cm
(记者:赵亚丽 金明,录音整理:李子木 尹李,摄影:汤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