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钰涵,198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2年来校任必赢626net入口首页雕塑系教师。
艺术的养成
唐钰涵出生于湖南长沙, 85后的湘妹子集合了相当浓厚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拥有着湖南人特有的坚韧。孩提时的天性使然,唐钰涵从小也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着兴趣,而自从四岁半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接触美术后,便发现绘画是真正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东西,“小时候,画画是能够让我静得下来去做的一件事情,觉得以后也可以将它一直做下去。”唐钰涵为我们介绍到。艺术氛围浓郁家庭环境的熏陶和自己拾笔不掇的练习,高考时唐钰涵顺利地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入校之初,为了培养学生更为宽泛的艺术视野和多元化的美学审美能力,并没有进行特定专业的区分,而在进行了一年基础课程的磨砺后,涉猎各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唐老师不仅仅满足于架上绘画,更具空间性,更有艺术张力的雕塑深深的吸引了唐钰涵。“我们大一期间,可以听各个系的讲座,在大一期间对各专业有所了解和判断,最后还是觉得雕塑相对其他专业更具立体性,空间性,更有挑战,而且还能多学一年,就选择了雕塑。”
更具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雕塑为唐钰涵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她以后的艺术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生命精神使得唐老师的艺术生命得到充分的绽放。
传承风水文脉 开拓雕塑格局
唐钰涵接受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五年以及研究生三年的培养和训练,八年间除了传统泥塑的练习,更是在创作课的课上课下尝试了各种材料,各种形式与观念的创作,于研究生期间开始了对当代艺术相对专业的研究和探讨,并在研究生毕业后,以个展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专业成果。
受母亲影响,唐钰涵很小的时候就对传统周易八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纯粹孩提时的好奇到渐渐痴迷于这种涵盖着古人幽井梵音的智慧。在研究生二年级时,唐钰涵对当代艺术有一些厌倦,选择了暂停当代艺术创作,而是投入到父母乔迁新居,母亲布置的雕塑创作任务当中——为家里做一件雕塑。“父亲八字缺水,黑色在风水又代表水——水生财。为了配合新家的装修风格,并在客厅中为“招财”的主题锦上添花,我很正式地把父母当成谈判的对象,拿出了我的观点和方案草图,谈成以后,母亲出资让我完成了小作品,并安装在客厅的九宫格中的坎宫。这件作品也形成了后来个展作品中的《溢水墙》的雏形。”
唐钰涵,《溢水墙》,2011年,陶瓷镀铬,350cm700cm
这段看似迷茫的困惑期,唐钰涵受到了研究生导师展望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展望老师向唐钰涵提出反问:为何不能把现在所做的事情看成当代艺术的创作呢?唐钰涵顿时豁然开朗,以此为点,展开了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开始了一系列艺术创作。她希望通过布置一系列具有装饰和占卜性的雕塑作品,为家庭祈愿安康,谋划凶吉,用爱来致敬父母,营造出一个理想型的家庭氛围,使之能够朝着更和谐更温馨的方向发展与进行,并深刻思考传统信仰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艺术影响他人,引导人们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是每个艺术家的职责与使命,我的创作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艺术去影响父母,影响整个家庭的关系。”唐钰涵说。抱着这样的观点,唐钰涵在近一年的创作与反复修改中,十余件体态不一,内涵各异的艺术品被以一种巧妙地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最终这十余件作品得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由展望老师作为推荐以及策展人,策划了《唐钰涵个展:布阵》。
在展览中,客厅里所呈现的环境都是遵照传统风水格局东西南北的方位,装饰布局和风水的关系若隐若现的呈现在观者面前,在秉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唐钰涵进行了融入现代思维的技法革新,不局限于传统传承雕塑手法的同时加入了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于是,在极具中国传统形式感的艺术作品中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唐钰涵笑称自己为本次展览的“风水先生”。唐钰涵还表示,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在沿用风水,特别是建筑和室内装修。但这些的基础就是从建筑的结构和家庭的结构而来。传统的摆件麒麟、貔貅,其实是归在雕塑中的,但很少有人从艺术品的方向去考虑,它的存在基本定位是工艺品。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品也在发生着改变,它一定要和传统区分开。
《布阵》个展见证了唐钰涵大学到研究生期间对艺术创作发展的变化,体现了将风水与雕塑的融合的历程,这是艺术家对艺术于文化的探索,对传统追寻和未来的思考。展览中,在保留雕塑本身厚重质朴的特性的同时也融入了当代女性对于传统的延续与变更。整个展厅仿佛都变成了一个在唐钰涵创造下的风水局,无声的传递着自身携带的意蕴与气息,这是一种空间与实践相互叠加的错觉。将充满人性化的精神,情感和审美意识留在了这些轨迹中。这是一种不失思考的冒险,也是一次充满意义的尝试,是唐钰涵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和本我精神的寻迹。
布阵个展
唐钰涵,《回春像》,2011年,影像(过程截屏拼图),1分47秒
传统与现代的游走者
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符号文本,同样,每种文明体系中也有其相应的艺术组成方式来传达其民族或者地区的整体精神观念。这些艺术种类的表述方式、类型、体裁往往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出其所属文明意识形态内部的情感与生命状态。雕塑艺术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双重概念上都有具有相对永恒性的造型艺术类别,它往往是一种文明形态或文化生态发展衍变历程的最真实佐证。雕塑作为一种三维空间艺术,本身就带有具有深刻哲思的议题——空间与时间。而以饱含中国传统风水堪舆的思想以一种最自然的姿态与艺术不期而遇。
201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的回顾中国雕塑历史的大型展览“雕塑中国”中,其中有一个单独的版块叫“风向”。主办方找来高峰、辛云鹏、卢征远、王思顺、厉槟源和唐钰涵六人参加这个小版块,并要求以“小营创作研究所”的环境,或者以“雕塑历史”为主题来进行创作。唐钰涵选择了以环境来创作,她说:“我在央美读研究生,六人里面只有我是女生,而且艺术圈女艺术家本来就少,小营雕塑创作所的气场和风水不利于女艺术家的发展,我要做一件作品来改改这个风水。”于是,唐钰涵创作了《礼》。“这个作品利用的是我很认同的一个中国古老风水观点——通过增加高度以改变环境的气场。在创作方法上也是反传统风水雕塑之道而行之的一次尝试,希望能营造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体验。在当下的社会和时空里去创造出一种能够刺激当代人继续联想,像古人敬畏传统风水雕塑那样去观看一件能够继续在当代‘使用’的‘风水雕塑’作品的缘由。以‘风水’为介入艺术的其中一个角度,也是希望能以突破物理维度的方式进入社会学范畴。”
作品《礼》局部
作品《礼》局部 (2)
当代中国雕塑已经呈现了很大的格局和相当的丰富性,艺术家在东西方文化的涤荡中经历了不断地探索与实验,各个艺术风格流派和艺术观念的消长沉浮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走势,而具有传统意义的雕塑作品却生生不息,日久弥新,东方性的元素永远是现代需要呼唤与实践的。
言传身教与师者彗心的统一
课堂教学上,唐钰涵喜好运用课件进行设计方案的讲解和艺术家的剖析,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希望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以着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雕塑要熟悉与运用各种工具,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不能惧怕任何工具,累一点脏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不敢于尝试,永远都不能突破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到了大四的材料课才能够在有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观念与想法。”唐钰涵所教授的综合材料创作课是一门重点课程,“在我看来,这个课程相当于是毕业班的预修课,因为同学们经过三年的写实训练,也经过了限定材料不限想法的金属、木雕、石雕的材料课;才来到这门‘半命题’式的不限材料课。之所以叫‘半命题’,是因为这个课程的主题是‘自塑像’,集中讨论如何理解自我的问题,再进行创作,创作的材料除了之前三个材料课课程用到过材料以外,都不做限制。这个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也正是对毕业创作不限命题和材料的过渡。”
2013级自塑像作品展海报
除教学外,唐钰涵依然执着的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创作。2017年,她的作品《摩登摩登》和《……》参加深港双年展“生活现场与生存智慧”版块。唐钰涵为我们简述了这两件作品的创意:“展场在未改造之前是90年代老工厂配备的职工集体宿舍,曾居住在此的职工,用最省钱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屋内,天花板中的主电线被闲置的电线绑在上面分牵出去数股,用来固定他们的床帘,灯架等等;屋外,为了适应深圳时常的大风天气,粗铁丝用雕塑中扎十字花的方式牵成了一根根的晒衣绳……然而,伴随着城中村的消失,尤其是这种有着集体记忆的90年代老宿舍楼的消失,这些‘廉价’的小智慧也即将随那个年代的建筑物一起淡去。《摩登摩登》制造了一个即将谢幕的领奖台,领奖台表面的马赛克选用和原老集体宿舍卫生间一样的马赛克来进行粉砌。这种马赛克也是90年代改革开放后典型的‘港式’马赛克;又加之每个设置在宿舍内的卫生间兼备着洗浴室的功能,大家轮流上厕所轮流洗澡的时间感、画面感、声音感…… ‘卡拉OK’间的这种联想牵引出了得‘标配’上‘金蹲坑’的画面。而领奖台身后,则是借用了老宿舍天花板上天花乱坠的电线以及十字花晒衣绳重新组合出来‘幕布’。另一件作品《……》是从现场拆墙的废砖渣中捡的砖块,选一块制模后用陶泥印胚烧制;在烧制出来的‘新砖’上再套模,再烧制……重复这个动作。利用陶泥收缩比的特性,使得每一块砖都带着原始‘砖’的印迹一点一点缩小……直到砖小到一个火柴盒。排列成省略号的句式。这两个作品既试图来怀念这些来自‘集体记忆’中的‘穷智慧’,又尝试纪念这些即将成为历史的城市印记。”
唐钰涵,《摩登摩登》,2017年,综合材料,2709045cm
唐钰涵,《摩登摩登》,局部,2017年,综合材料,2709045cm
唐钰涵,《……》,2017年,陶,尺寸可变
唐钰涵,《……》,局部2017年,陶,尺寸可变
艺术创作的灵感每每在于日积月累中所系的浓厚文化底蕴在日常生活中的机缘的迸发。每天日常生活发生的事件或者材料的收集、整理,成为一件件与社会相关的作品,在唐钰涵的作品当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有关于这些作品的日常。它们不以具象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却展现出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和张力,这份追求单纯而坚持不辍的创作背后,正是唐钰涵对艺术初心的不弃守候。
(记者:龙昭昆 蒋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