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涵,1979年出生于湖北黄石市,2002年留校任教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至今,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近日,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对邓涵老师进行了个人专访。
一沙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驻足在邓涵老师的画作前,在安静的时空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浓郁的真情在流动。2007年的作品《星期四的下午》静寂、感伤,却不失力量;2013年的作品《墙花》依然延续着些许落寞、孤寂的情绪,但是宁谧、甚而有些甜美的情绪在安静的空间里流淌起来;2014年的作品《三个柜子》理性冷静的线条、温柔克制的降纯色,似乎日常的物像经他之手,重构出一个神秘的多层次空间。
作为一个艺术家,邓涵老师在孜孜以求的创作中追寻着艺术的真谛。画作,是画家游心之所在,是画家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是艺术创作的中心。凭借作品传递出丰富的时代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意境,传达出画家的风骨。“邓涵在纸上布上和色彩间,调动他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在有限度的空间中释放着精神的自由和浪漫的幻想,传递着对命运和人生的意义的追寻。” (引自《重构的记忆—读邓涵的画》文/冀少峰,2017.1.3)
花、镜像和书 70x50x2cm 2018
镜像和静物 70.5x45cm 2016
灯火阑珊处 十里光相照——师者邓涵
儒学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邓涵老师不仅自身为乐在画中者,作为师者,亦带领学生们成为好之者、乐之者。谈起教学,邓老师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院教育包含两个作用,一为启发兴趣,二为指点门径。我倾向于引导学生找到创作的路径,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去做。在思变过程中,我会尝试给他们一些方向的指导。怎么去实现这个引导?因人而异。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有差异。我倾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只是指引作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授之以法,应是邓涵老师的教学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做学问不能固步自封,要多方问询,虚心以待,人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好奇心很重要。”邓涵老师和学生分享他的学习见解。“审美存在于万物里,规律有相似,如文字、痕迹、声音等,了解了这些也就慢慢在了解自己”、“欣赏和学习的对象不一定是光环很强,对作品是否有感同身受更重要。”
墙花 77x52cm 2013
白色屏风 30x50cm 2017
手风琴 30x50cm 2017
有吊灯的空间 30x50cm 2016
寻找可能性——画者邓涵
邓涵老师是一个在创作上愿意投入的人,他专注于自我在水彩与纸介质之间的游走与漂移。虽低调含蓄、不事张扬,但对自我的艺术追求却有着详细的规划。“怎么才能知道下一个或者更下一个的艺术目标?”对于学生的问题,邓涵老师回答是:“好的艺术品一定是在真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真实是构成好作品的基本要素。作为一个表达者,一定要在为什么要表达和对所表达的对象有足够了解上,才可能做到接近真实。在了解对象的过程中,也会慢慢体悟自己和所表达对象间的关系”。所以他一直在绘画中寻找“真实”,不断认识时空、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邓涵老师说到:“对我来说,绘画表达是一个可以天马行空的方式,能量守恒在绘画中也成立,任何意义或形式上的变动都会有新的可能,力量始终贯穿其中,不会消逝。目前我的绘画方式可能来自这些年的心理感受,跟成长体验有关。扁平化构图在视觉上与外界是若即若离的,接受又阻隔…慢慢便形成了这样一个系列,如同一个看似没由来的写作计划忽然萌发于某次漫长的睡眠后。在第一张的时候没有觉察,但当我做到第十张或更多的时候,就慢慢地把心理的状态梳理出来了…”所以,虽画无字却有声。艺术路上荆棘丛生,有挫折有瓶颈,邓涵老师选择了安静且执着地去对待,用画作传递着自己的声音。随着时间推移,坚持走,他的作品定会越来越受到外界的认同。
红门之二 28x35cm 2003
玫瑰和空白的书 70x50cm 2016(布面丙烯)
看花开花落 任云卷云舒——艺术家邓涵
解读艺术家的作品是离不开艺术家的成长年代的。可以说1979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节点,艺术家邓涵则出生在这一年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地区,有目共睹。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环境上、伦理上也有人心里的。作为艺术家对这些应该是敏感的,并且在作品中会有对应反响的。“在邓涵的图像世界里,可以看出清晰地昭示了都市化的生存实境和生活困境,既充斥着对已逝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向往与精神守望,更寄寓着对未来的一种淡淡的忧虑忧愁与忧伤。他不厌其烦带来的是对重构的记忆的一种视觉讲述。这种重构的记忆不仅仅来自他的生活,亦来自他的家族、同学,更和他生活的城市有着密切的关联。彰显出他由对家族、同辈的关注而转向对自身生活的现实境遇和生存境遇的思考。这也使邓涵的视觉表达不仅有着鲜明的文化针对性,更有着强烈的生命追问意识。”(引自《重构的记忆—读邓涵的画》文/冀少峰,2017.1.3)
无名建筑五51x35cm 2013
星期四的下午 90x60cm 2007
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不仅满足美的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需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邓涵老师说“现在看来,绘画本身是艺术表达里的一种方式,而水彩又属绘画里的一种媒介。我大学阶段专业是水彩,因为驾轻就熟,所以常用水彩来做创作媒介。创作是由画内和画外共同决定的:画外包括情怀、角度等;画内包括语言、技巧等。只有兼顾两者,才能把想的讲漂亮。例如古今的文学、戏剧里流传恒久的作品多含悲剧性,那是因为人性里天然隐含悲悯,是永恒的。而表达这种悲悯必须要有很好的角度和完美的语言或结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恒久反映出来。缺其一都会让创作落入到庸常或虚无里面去。”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作者型的画家。我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时空的感受,对成长经历的感受,画出来。” 邓涵老师分析他的创作心得: “我的作品首先与自己相关,总归来说还是来自对过去的传承。是传承人文传统,看的越多,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在接力赛中的一棒而已。”
诗人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继续默默地做一个好教师,一个勤奋的画家,一个用画作描绘思想的艺术家。不停歇地在艺术道路上创作和前行,潇洒从容,不滞于物,追求更高的境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接近四十不惑,“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生活的妙处如此,艺术的妙处也如此。这是艺术家邓涵老师追寻的艺术生活。
附:
展览(部分)
2017年 作品《重庆写生组画》入选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2017年 作品《三段故事》入选全国第十一届水彩画展 (石家庄美术馆)
2016年 作品《棉花仓库》参加“启程”--四川省水彩双年展 (四川美术馆)
2015年 作品《两个柜子》等作品入选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年度提名展 (莞城美术馆)
2015年 作品《物件续》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2015年 作品《空间》,《通道》参加 武汉印象 -- 一方水土作品展 (武汉美术馆)
2015年 作品《三个柜子》参加 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中国美术馆)
2013年 作品《墙花》(2013年版)入选深圳水彩国际双年展(1st)
2013年 作品《棉花仓库》入选土耳其国际水彩展(2nd)
2012年 作品《雨吁之九》入选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双年展(2nd)
2009年 作品《星期四的下午》参加 回顾与展望-- 湖北水彩画艺术展 (湖北美术馆)
2006年 作品《满堂围之六》入选全国第七届水彩画展
个人展览
2017年 重构的记忆-邓涵水彩作品展 武汉艺元空间
获奖
2015年 作品《三个柜子》获“民间的力量”铜奖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4年 作品《物件儿》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并获湖北省展金奖
2009年 作品《星期四的下午》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并获湖北省展银奖
2007年 作品《星期四的下午》获第八届全国水彩画展中国美术提名奖
2004年 作品《协奏曲之十》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并获湖北省展铜奖
2003年 作品《红门之二》获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铜奖
2002年 作品《阳光.土房子》获全国第六届水彩画展铜奖
美术馆收藏
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东莞莞城美术馆等
(文:孟祥仪,录音整理:张怡瑄 个人资料由邓涵老师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