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艺道融心——我校校友朱达诚雕塑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借此契机,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及新闻中心学生记者一行在湖北美术馆对朱达诚先生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了老必赢人的记忆和在雕塑艺术上的探索。
艺术的憧憬
自小,朱达诚就偏爱翻阅连环漫画,书中惟妙惟肖的武打场面经常让他流连忘返,出于孩子的天性,朱达诚往往会对书上故事进行描摹,从最开始的随笔勾勒人物动态,到慢慢能够画的有其神韵。儿时的朱达诚就经常前往身为美术编辑的姐姐一家,“我经常看他们画画,抗美援朝的飞行员和一些人物场景的绘图,他们画什么像什么。”由于浓郁美术氛围的感染和对美术造型能力的憧憬,朱达诚对美术更加心驰神往。
對美术的爱好促使朱达诚考上了美院附中,常常和同在班上的唐小禾、尚揚、查世銘、賈囯中等同学一起寫生画素描,每次画完大家就把作品拿到一起讨论交流,慢慢的形成为一种习惯。“我一直认为,一个班上的同学若有一两个画的好的,因为他们是榜样,无形中也会带动整个班级同学的水平。”
美院附中兼收并蓄的教学让朱达诚接触到了种类齐全风格各异的美术形式,传统水墨、水彩、素描、油画、版画等绘画方法在教学中都有涉及。“我们特别幸运,一进学校就由最好的老师教学:程白舟先生教素描,熊明谦先生教国画,钱延康先生教油画,阮樸先生教美朮史……所以我后来一直认为,在学习一个专业最初的阶段反而需要最好的老师,他们会让你看到这个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激发你对这个专业持续的兴趣”国画的飘逸,水彩的润染,素描油画的光影,版画的凿琢让朱达诚在习艺之初就广泛的涉猎了各种艺术形式,也为他未来雕塑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的训练
初中毕业后,朱达诚在报纸上看到了原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的招生信息,便毅然报考且被录取。脱胎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武汉艺术师范学院汇聚了杨立光,刘依闻等一大批名师,成就了学院包容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大师云集学者荟萃的艺术氛围。
1959年,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的美术系和并未随着中南美专迁往广州的部分师生组建了湖北艺术学院,王福臻老师、李祥美老师、苏錫荣老师和张祖武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雕塑系。年轻的雕塑系在当时并不为学生们所青睐,在创立之初,竟然没人报名。朱达诚在班主任的指引下和七个同学一道进入雕塑系深造。
提及恩师张祖武先生,朱达诚便表现出无限的追忆与思念。“张先生对学生的爱不光是体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生活里。他把个人收藏的各种雕塑画册拿给我们看,那些资料都是图书馆没有的,甚至把他房门的钥匙交给我们,可以随时到他的房间里去看想看的资料。”在教学上,张先生组织教研室老师进修,于是广美、浙美、中南美专等各地不同的风格和创作方法被散播在湖艺的课堂间。这对朱达誠又有着很强的促進与启迪作用。“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学校经常会停课参加劳动,我常常会因为专业学习时间被缩短而懊恼不已,但是张祖武先生的开导总让我能够从劳动中了解和体会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与愿景,并在劳动之际,把握点滴零碎的时间钻研专业。”
张祖武先生是刘开渠、王临乙先生的学生,两位老师接受的法国雕塑教育方式在张先生这里也延续了下来。而朱达诚也深得张先生的真传,习得西方雕塑最纯粹最本源的技艺。“张先生那一套教学办法的确好!他从不按照传统雕塑方法过分强调细节,从整体入手,大块大面,方圆互济,讲究空间关係,強調迠築感,这一下就抓住了雕塑的本质。”在恩师张祖武的提点下,朱达诚潜心钻研雕塑,其功力也愈显醇厚。
1958年读附中时的同学合影:左起 尚扬、唐小禾、陈元武、贾国中、张志明、陈锡汉、查世铭、朱达诚。
艺术的实践
毕业之际,湖北省美术院改组成为湖北省美工队。为响应国家对群众美术发展的号召,朱达诚带着美工队陈立言的介绍信,到黄陂文化舘开办雕塑培训班,在秋收农忙过后教学员做雕塑,从此便跟黄陂的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不断的培训中,朱达诚逐渐摸索出更加贴近乡村实际情况和切合农民需求的教学方法,他将五年雕塑专业知识浓缩成几个月里就能学会的简明扼要的教学方法,“我跟学员讲雕塑的基本要求,怎么做人头,怎么塑造全身,身体比例、衣纹、人体关系、动作变化、表情的处理。”现场示范亲力亲为,将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具体塑像技能不厌其烦的传授给每一位学员。“我是抱着一种改造自己,向工农兵学习观念来进行教学的。”在长达五年的教学时间里,朱达诚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培育出几百位泥塑作者。基于持续的农村培训,在这文革的时期并没有让朱达诚离开他所喜爱的雕塑。
1978年国家恢復高校招生,朱达诚负笈北京,攻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受教于刘开渠、钱绍武、王合内等先生。“当时我们班招了7个人,这些老先生已经十几年没有教学了,对着我们这批恢复高考的第一屆研究生,巴不得把所有经验都告诉我们,拄着拐杖在我们面前看着我们做雕塑,這是现在完全想象不到的情形。我们也每天都在这种感动的氛围中上课,所有人都特别努力,短短的两年扎扎实实地学到了很多让我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在两年的学习中,朱达诚还跟随学校参加中央慰问团到云南前线慰问解放军战士;中央广播乐团给解放军战士们讲相声,朱达诚就给解放军指战员画像。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朱达诚逐渐把握了用团块表达的方法,开始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影响了他随后书法雕塑的个人特色。在1984年的全国美展上,朱达诚的作品《泪水》获奖并在沈阳展出。“这件作品是关于排球的,郎平等五个人抱在一起形成一个团块的感觉。当时这件作品能够获奖,我特别感激自己这些年一路走来,始终能够做雕塑,得益于这些优秀老先生的教导”。
研究生毕业后的朱达诚因为家庭的原因回到武汉,并于四年后移居香港。临走之际,钱绍武先生赠予朱达诚一幅墨宝“务追险絕",並提寫:达诚言归,书此为念。
谈及此事,他表现出了无比的豁达:“不管际遇怎么不同,社会对你的期望和贡献是一样的,所以我体会到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有一颗服务社会的心,到哪里都是能站稳脚跟的。”
朱达诚以“言而有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初到香港的时候,他们夫妻俩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步履维艰,朱达诚和妻子以自己的专长和信用慢慢立足。经历了十多年才在香港站稳脚跟,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之后,朱达诚还被聘请为港大、中大進修学院及香港艺术馆的导师。多年的黄陂雕塑教学经验使朱达诚在教学中渐渐声望鹊起!在教学过程中,朱达诚并没有放弃艺术创作。2006年,香港特区政府委托朱达诚为孙中山纪念馆塑铸青年孙中山雕像。他翻越大量资料,查找历史典籍,走访学者专家,设计出具有浓郁历史象征和时代特点的穿长衫,带瓜皮帽留有长辫子的孙中山形象。孙中山手上拿一本中式线装书,一本西式厚皮字典,比喻孙中山学贯中西,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朱达诚塑孙中山像局部
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週年,朱达诚又创作出一尊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由海外回到香港,下船后左手拿风衣右手拿帽子的形象。因為是武昌起义,朱达诚不辞辛苦,选择在武昌湖北美术馆放大這尊孙中山先生铜像,並請必赢雕塑系七位研究生一起完成放大塑造工程。
朱达诚塑李小龙像
2013年,朱达诚再次应香港特区政府委托,为李小龙塑像。他为此看完了李小龙主演的二十余部电影,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踢腿动作。创作时,他和研究李小龙的专家和同时代的武师一起钻研动作姿势,还请李小龙的徒弟为其演示以掌握动作特征、骨骼肌理与衣纹结构。创作完成后,作品充分表现了香港人嫉恶如仇保家卫国的精神,获得一致好评。
在数十年如一日在艺术道路的探寻中,朱达诚先后为香港中文大学创作《家》主题雕塑,以及为霍英东、遮打爵士、董浩云、邵逸夫先生等众多知名人物塑像,获得好评。这众多的雕塑作品流露出他对人物內心的探索,對生活的熱爱、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朱达诚多年来艺术历程中的默默耕耘。
毛泽东像
家
江河湖汉
创作的感悟
朱达诚谈到,“艺术家要紧跟社会需求,作品才会受到接纳和欢迎。自己凭空想象,做一些大众看不懂读不懂的作品是不行的。艺术创作的主线就是服务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 ,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佳作。这应该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追求,我们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精品力作,用高尚的艺术作品引领社会风尚。”
“唯楚有才新时代,不忘师恩展未来。”临近采访结束,朱达诚先生对即将100周年诞辰的母校以及青年学子们表达了他的祝福和期待:“百年校庆之际,希望我的师兄弟妹们牢记国家,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练就扎实的艺术本领,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工具和知识,回应社会和时代需求,做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有信用的艺术工作者,站稳脚步,创造未来。”
(记者 :海阳 龙昭坤 杨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