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艺,1981年10月生于武汉,现为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美术家协会会员。
近日,我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对杨艺老师进行了专访。
行路且歌 不负所期
莎士比亚曾言:“学问必须要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得可益。”杨艺的从艺之路莫不如此,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随心随性的涂涂抹抹,到如今的专业性设计,都是兴趣使然,遵循本心,无关目的。
在学习工业设计的初期,他对设计专业还不甚了解,面临着设计专业的视角转换,但是对设计的新奇感,使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从此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心无旁骛,行路且歌,不负所期。
教学实验室
殷殷似友亲 玉壶存冰心
《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博喻,即广晓也,大学时期的杨艺在其专业领域孜孜不倦,博闻强识,皆得所学。不出意外的,在毕业后进校作为师资培养,从曾经的学子转变成为一名授业解惑的美院教师。岁月弹指过,往事已如烟,如今他追忆起最初的那段任教岁月,仍认为是最具趣味的一段美好经历。在起初的这段岁月里,同自己的老师和同事们讨论学术,是一段很奇妙的角色转换。三尺讲台授业解惑的真实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是良师亦是益友。十余载春秋过后的如今,已然褪去了当年的青涩,但赤诚仍在。
在十余载的从教岁月里,通过经验的总结,他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尤其是帮助学生在不断参赛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以此让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导能力迅速增强。这是他长期不断完善的教学模式的核心,为此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当学生开阔了眼界,从社会认同中获得专业自信的时候,同学们脸上的笑容让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杨艺老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拓宽学生的见识。 同时,他更深知积基树本的重要性,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时,会以最基础的专业知识为主,让新生夯实基础。但他并没有将基础教学独立起来,而是从设计思维和审美的综合角度出发,将它形成新的综合教学模式,事实证明产生了很多令人意向不到的成果。
回望今朝,虽已任教十余载,他仍然保有任教最初的赤诚与热情,可贵更可敬。
《生命之城》
《多功能交通工具设计》
《概念交通工具设计》
《Y-Robot One》
《龙腾瑞气奖杯设计》
《礼之一》
专注现在 展望未来
工业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小到日常用具,衣食住行,大到高新科技,重型工业,无一不涉及工业设计专业。而美院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审美上,在美院这片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就是艺术的东西,大家所思考所看到的东西可能更倾向于设计的观念,所以杨艺认为所设计的每一件产品都应该是艺术品。因此,在学院对学生们来说就是在做实验做研究中,让学生们不断积累经验,如此才能具备与市场发展相匹配的分析、研究、创造能力。
于杨艺而言,工业设计这个专业一直是距离市场需求最近的设计领域,外观和功能的配合极其重要,二者的完美结合点正是美院学子们应该研究的重点,作为设计师,在设计生涯中会有不可细数的设计产品,但这里面就存在不可售出的可能,但他首先要去做这件事情,初衷和绘作一幅画是一样的感受,是为了把最好的感觉去体现出来才做的这件事。虽然落脚点不同,可能会与参展和拿奖失之交臂,但他把这个作品当作一种思路来做,它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付出努力。”杨艺经常以此告诫学生们。每一件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解决问题,方便使用,增强人们的幸福指数,同时它也是艺术品,牢记这些重点,它将会帮助每一个设计师度过各种难关。
《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杨老师的设计灵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涌现,他认为,设计的灵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不起眼的细节的关注,日常生活中,他会记录新奇的点滴。比如,扫地机无法进入不规则角落实施打扫,如何改变造型解决这个问题,再如如何利用造型实施光线方位的自由变更等,在生活中就是要不断注意这些细节,记录下来后,再将关注的细节不断拓展,进行各种命题式的证明,正是通过反复的论证、发现,才成就了现在灵感不断的自己。“灵感来源于生活”在他身上做了最好的体现。
工业设计行业在面对当今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下的转型与变革中砥砺前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接踵而至,基于此,杨老师在创作与教学中让设计回归人的本质,从人的需求出发,探索新时代下的工业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为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添砖加瓦。于工业设计而言,他已从一开始的不甚了了到如今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一路风尘契阔,行路且歌。
《云梦秦简广场雕塑方案》社会项目
《墨水湖公园雕塑景观方案》社会项目
《凤》
《灯-支点》
附:获奖信息
2018年05月 获“和丰杯”工业设计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7年
论文《探索基于“互联网+”的app交互体验设计思维模型》 二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论文《创意产品设计融入文化元素的研究分析》 二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论文《3D打印技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于优势探索》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
论文《符号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解析》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
论文《高温陶瓷材料的异型产品成型方法》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
2016年
作品《南极考察装载车辆》二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技厅
作品《佛礼之一》银奖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作品《老两口》、《随 性》入选 中国美术家协会
作品《生命之城》釜山艺术协会、洛东江文化馆银奖
获第三届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等
2015
作品《邓小平先生雕像》银奖 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
“和丰杯”工业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宁波市人民政府
作品《如鱼得水》铜奖 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
作品《围城》铜奖 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
作品《夕阳乐》优秀奖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第六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 优秀奖讲师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14
论文《面向创意产业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二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论文《陶艺茶器创新性研究》 三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论文《情感化设计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三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论文《浅谈理论向实践转换的产品设计教学》 三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作品《想当年》铜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作品《制纸机概念设计》铜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作品《城市概念车设计》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CUIDC`14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赛区)优秀指导老师奖
CUIDC`14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优秀指导老师奖
获第二届“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评委先进组织个人
指导学生教学及获奖情况
2012
指导作品《海洋之心》金奖 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指导作品《创新手表电脑》铜奖 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指导作品《简》优秀奖 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指导作品《太极鱼香炉》二等奖 焦作旅游商品全国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
2013
指导作品《无量度人》三等奖 焦作旅游商品全国创新设计大赛
指导作品《幻影玩具枪》入围优胜奖 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
指导作品《蒸汽朋克飞机》优胜奖 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
指导作品《竹言木语》家具设计入选“千里之行-2013全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指导作品《医疗护理机》二等奖 共青团湖北省委等
指导作品《“粽”里留香—餐具设计》优秀奖 共青团湖北省委
指导作品《游艇概念设计》入围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
指导作品《仿生旅行箱设计》铜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指导作品《睡宝宝》铜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指导作品《城市自行车》铜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指导作品《电动轮椅概念设计》铜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指导作品《TATTOOU》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
指导作品《自然记忆—中国珍惜动物玩偶设计》优秀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指导作品《Wheelchair Assistant》(湖北赛区)一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游艇概念设计》(湖北赛区)一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全地形救援概念车》(湖北赛区)二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海上救生背包》(湖北赛区)三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Mpackage-电脑机箱设计》(湖北赛区)三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生态电脑桌设计》(湖北赛区)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城市自行车》(湖北赛区)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Wheelchair Assistant》(全国赛区)一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
指导作品《游艇概念设计》(全国赛区)优秀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
指导作品《Mpackage-电脑机箱设计》二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等
指导作品《海上救生背包》 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等
指导作品《文房四宝工具设计》 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等
指导作品《全地形救援概念车》 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等
指导作品《概念汽车设计》 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等
指导作品《Jewelry》银奖 中国博物馆协会
指导作品《行者-概念车设计》(湖北赛区)二等奖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多功能展架设计》(湖北赛区)三等奖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家用智能汽车设计》(湖北赛区)优秀奖湖北省教育厅
2016
指导作品《blindcooked—残疾人日常生活的厨房辅助产品设计》(湖北赛区)优秀奖
指导作品《让爱无界—首饰设计》(湖北赛区)优秀奖 湖北省教育厅
指导作品《多功能展架设计》(全国赛区)优秀奖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
指导作品《“G-cloverppt”—智能医疗移动设备设计》最佳生活创意奖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技厅等
(文:魏天枫 陈敏华 采访:张松涵 录音整理:陈斯妮 李婉琪 图片编辑:黄雪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