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莉,1955年出生,必赢626net入口首页雕塑系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雕塑专业并留校任教,长期致力于雕塑与陶艺教学、研究与创作,并多次参与城市雕塑与建设项目,多件作品获国家级、省级重大展览及奖项。近日,融媒体中心记者部学生记者一行前往张晓莉老师家中对其进行了专访,倾听老前辈追忆青春岁月,寄语后辈学人。
【与雕塑的情缘】
张晓莉一直热爱画画,最初在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工作时,面临着从事首饰与玉雕制作的选择。张老师在采访中讲到,“玉雕造型上比首饰复杂得多,还要在水里制做,当时也没有金刚砂等工具,过不了几天双手就会变得粗糙不堪。由于条件艰苦很少有人选择做玉雕,更别提女生了。”但是凭着对独具设计感事物的向往,张晓莉遵从内心的那份热爱毅然选择了玉雕制作。
后来,张晓莉来到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学习。那时多数学生因油画色彩的表现力和形式的多元而选择学习油画,鲜有人愿意学习雕塑。
图为张晓莉上学时做雕塑头像
因在湖北省工艺美术厂有做玉雕的经验,加上对雕塑的向往,张晓莉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雕塑专业。张晓莉认为,“雕塑虽没有油画表现形式广泛,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需要创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去感悟,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恩师教诲与传承】
采访中,谈到在雕塑系的学习,张晓莉很庆幸得遇老一辈艺术家的谆谆教诲。特别是老师张祖武先生,他对待创作严谨认真、反复推敲的精神,对自己的创作之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日,喜欢收藏一些不同年代的陶艺、雕塑物件,即是张晓莉对雕塑专业的热爱,也是其来自张祖武先生收藏传统文化物件爱好的影响使然。
张晓莉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对自己创作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还有杨立光院长。杨院长对待教学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一直让张晓莉记忆犹新。“我觉得杨院长有一种人格的魅力,他很感染你,他不只在艺术领域成就斐然,同时也具备一位艺术家应有的骨气。敢于对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说不,不怕得罪人,这种魄力和人格的魅力让人敬佩。”
张晓莉认为作为好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人格魅力。“我很佩服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他们人格魅力很吸引人。我觉得为什么杨院长画画那么好,跟他个人人格魅力和品格有很大关系”,张晓莉不无感慨到。
【从雕塑到陶艺】
80年代,张晓莉开始陶艺作品创作,那时艺术界受西方艺术影响,开始寻求一种脱胎于那个时代的艺术表现方式,作品风格更加自由,不再拘泥于写实,人物的塑造不再拘泥于刻板印象,而是可胖可瘦,可抽象,可模糊。作品《漾》(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就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表现风格。
《漾》
90年代,作品《一切从零开始》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这件作品也是张晓莉运用雕塑的语言对陶艺材料的可塑性进行探索的尝试。在张晓莉那里,陶艺肌理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破碎的,不需要表面造型的的完整性和对称性,作品也更体现个人创作的感悟和真实思考。
《一切从零开始》
张晓莉后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疯狂的钢琴》《冰冻的萨克斯》《受伤的萨克斯》等都选择了与音乐有关的乐器造型为载体,而这都与其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张晓莉的爱人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在耳濡目染中她寻求将音乐与美术和谐完美的加以融合,通过陶泥材料去表现乐器有声的特质感。张晓莉讲到,陶泥独有的肌理、斑驳、不完整性赋予了乐器独特的观感和韵律感。
从雕塑学习创作转到现代陶艺研究,张晓莉认为是极其自然的事情。陶艺制作过程的偶然性和烧成的不可预知感使她深深着迷,陶瓷材料及艺术表现形式更能表达创作者对于生活,对于文化的感性理解。张晓莉倾心于创作的偶发性,追求陶艺制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直觉感。她十分注重艺术创作的过程,追求作品的触觉感受,内容形式和触觉感受的相统一。“我喜欢雕塑感的东西,也就是不对称性”。张晓莉对创作形式的美感有着自己执着,作为女性陶艺家,她的创作也展现了女性角度的细腻、精致、敏感,让人每次鉴赏都有不同的艺术感悟。
【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传统文化】
在陶艺作品的创作中,张晓莉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热爱,并在作品中也传达出传统文化独有的意境,以及她对传统的尊崇和致敬。
张晓莉在运用艺术观念、艺术经验以及审美体验来进行创作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经验。她认为艺术观念实际上是作为艺术家可以接收的观念,接收观念里面是分传统和现代两个部分。目前中西艺术的最大问题是,现有艺术教育、创作研究体系是基于西方艺术研究体系而来,教学和创作中对西方流传下来的艺术观念、艺术经验沿袭遵从居多,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观念、经验偏少。改革开放很长时间以后,我们才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观念开始研究。
以雕塑专业为例,由于中国雕塑发展中出现断层,不得不接受西方的雕塑艺术观念体系。这就导致了现在的艺术家、创作者们在艺术观念、审美经验方面会受到西方艺术的较大影响。
“看身边的审美体验,看身边的成功案例,这是很多年轻人受这种影响的直观体现。哪个卖的好,国外哪个艺术形式时髦,就会有很多学生去模仿。”张晓莉认为,艺术创作上越成功的形式、风格、观念,越是要避开。“就像谈历史经验一样,他很成功的时候,你就要绕开他,再往他前面去探索,体验完了以后再来成长.......”。
随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不断加深,张晓莉认为年轻一代在艺术创作中传达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还有待加强,需要创作者在学习、创作过程中去不断反思,寻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作品中的价值和精神。
【对学子们的寄语】
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是“自我”,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张晓莉认为“西方现在讲的‘自我’这种东西是不可取的”。很多人推崇备至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在国外至目前为止观众不多。因为包括现在的展览,一般的人看不懂,难道看不懂就是艺术的目的吗?”张晓莉强调道,“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打动人的,而不是让人看不懂。”传统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下来,关键点是让人能看得懂,能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学生们开始是自我的,但永远自我是不行的,还是要回过头来”。因为随着视野越来越宽阔,自我就会越变越小。西方的艺术观念、艺术经验,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跳出既有西方的艺术经验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创作。
“但是跳过它或者绕开它是一件艰难的事,得去研究前面,再回过头来思考,成功作为个体来讲,无法复制。”
张晓莉部分作品
《冰冻的萨克斯》
《疯狂的钢琴》
《流淌的刷子》
《重叠的痕迹》
《蕾》
作品发表及参展信息:
1984年作品《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木雕《夏日》参加湖北省第六届美展。
1990年陶艺作品《一切从零开始》参加全国第二届体育美展。
1994年陶艺作品《蕾》参加香港湖北现代雕塑展。
1995年石雕《吻》参加世界第四届妇女大会——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
1997年陶艺作品《雅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国现代陶艺欧洲巡回展,作品被文化部收藏。同年,陶艺作品《疲惫的刷子》参加中外陶艺家作品邀请展和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
1998年《冰冻的萨克斯》等陶艺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届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展。同年《疯狂的钢琴》等作品参加广东美术馆当代青年陶艺家邀请展,《深陷的音》被该馆收藏。
2000年《受伤的萨克斯》等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当代陶艺家双年展。《流淌的刷子》等作品参加广东美术馆中国现代陶艺家邀请展,作品获二等奖并被该馆收藏。作品《流畅的刷子》参加2000年国际陶艺家作品邀请展。并由中国石湾美陶馆永久收藏。作品《巨大的刷子》由佛山市南风古灶博物馆收藏,并参与2000年佛山国际柴烧研讨会作品制作交流与研讨。
1997年“陶瓷的国度——中国当代陶艺欧洲巡回展”中国 国家文化部
1999年“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中国 广东美术馆
2000年“国际陶艺家邀请展”中国 石湾
2001年“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陶艺展”韩国 京畿道(作品收藏)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2004年“东亚陶艺国际交流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国 深圳
2004年“第四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中国 中国美术学院
2009年“文思物语大陆当代陶艺展”中国.台北
2009年“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厦门美术馆)
2012年 “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
2012年 “广东省第二届陶瓷艺术大展——中国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年度 展(广东省大学城美术馆)
2012年 “全国首届现代陶艺大展”(北京世纪坛展览馆)
文字:陶世爽
录音整理:雷紫馨
采访:王纳 胡思懿
拍摄:胡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