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下午3点,“突破与超越:中国风——王心耀艺术研讨会”在武汉美术馆五楼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主持,湖北美术馆副馆长、本次策展人冀少峰担任学术主持,嘉宾们在研讨会上先后发言。现将杨小彦、鲁虹、徐勇民、傅中望4位嘉宾的发言内容呈现给未能到现场参加活动的朋友们。我们将陆续推出其他嘉宾的发言内容,敬请期待。
▵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主持研讨会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冀少峰担任研讨会学术主持
▵研讨会现场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言
杨小彦:
第一,我讲讲武汉,武汉在这30年乃至4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我在80年代读研究生时就参与了《美术思潮》的很多工作,当时和皮道坚、鲁虹、黄专、祝斌等武汉一群理论家和艺术家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我在90年代主编《画廊》的时候也介绍了很多武汉的艺术家,比如介绍了傅中望、石冲、魏光庆、袁晓舫等等。我在做《花城》杂志封面设计的时候,也介绍了不少的武汉艺术家。我在出版社工作时,还曾经为几个武汉籍的艺术家出过画册。现在来武汉,武汉的交通越来越顺畅,武汉的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而且今天武汉正在酝酿着下一轮的超越。鲁虹已经不在深圳,来到武汉了,所以他的很多活动也在武汉举办。我相信武汉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将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存在。
第二,这个画展非常有意思,它是一个人的发展,前面部分显示出王心耀先生的写实能力和捕捉物象的能力非常专业,非常精彩。他的纸本绘画,非同一般的描绘技术,显示了他的底气,但是他却从这个方式走到中国式的绘画,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我们这一代艺术家从追求一种表达物象、体现对于世界的感受开始,一步一步走出来,这个过程很容易。这个展览,前面一部分是衬托,如果没有前面那一部分,也许后面那一部分就不能说明;如果仅仅有后面那一部分,缺少前面那一部分,个人发展的历史又会缺失,只有这两个放在一起,这个个案才会变得非常有意义。我看了徐勇民院长的前言,我觉得写得非常透,文字非常透明,非常有意思。我也认真看了少峰的文字,也写得非常精彩。我也去拜读了樊枫馆长的文字。他们三个人从各自的角度谈一个问题,谈心灵怎么飞跃的问题,人和自然的问题,一个艺术家的心灵和自然怎么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转化成心灵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然。他们把王心耀的艺术价值写得比较充分。现在我以这样的个案谈一个关于轮回的问题。纵观建国这么多年,油画的发展,在5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一个专业主义的体系。油画民族化是一个不得不提出来的问题,一方面油画变成一个我们作为表达现实的主要工具,要表达社会生活,要表达社会运动,要表达我们的革命斗争,这种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油画是理所当然的,它成为一个主体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同时油画有一个先天不足,它是外来的,它不能代表我们民族,所以就出现了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油画民族化非常神圣,乃至于会出现很大的反差。比如,同样在1952年,因为董希文先生画的《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的欣赏,所以这张画应该就成为他的重要的护身符,我在和靳尚谊先生座谈和采访他的时候,靳先生说,有的人认为董先生不画《开国大典》更好,这说法不对,恰恰是因为有了董先生的《开国大典》,他才获得了一张护身符。当时江丰主持开了一个“五月会议”,后来成为“右派会议”,但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油画家董先生,一个是延安画的代表古元先生,五月会议的所有参与者没有成为右派,一个是古元,一个是廖静文,还有一个就是董希文,因为他画了《开国大典》。其实还有一个更可悲的人没有参与“五月会议”,后来还是成了右派。他叫李宗津,他也是画了重大历史题材,他画的《飞夺泸定桥》,但是这幅画却完全是西方的风格,没有想过民族化的问题。今天这个展览的题目非常有意思,叫中国风,中国风就像重新刮起的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的风。当代艺术也和湖北有关系,当年皮老师、鲁虹都提到过“中国问题”、“中国经验”,鲁虹做油画展不断强调“图像转向”,“图像”通过“转向”和中国现实发生关系。这说明40年来“中国问题”没有消失,当“民族化问题”成为一个束缚的时候,“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声音”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声音的前提下,究竟如何体现中国人自己的艺术风范,这个发展趋势显得更加重要。我愿意把王心耀的努力看成是他个人和自然的对话,心灵的结构如何外化,如何寻找一个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同时,我更愿意看成是一个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如何切切实实使我们的艺术参与到全球化的文化格局当中的一种努力,而且在这个全球化的文化格局当中,用我们的声音发声。这个潮流肯定势不可当。我想,这就是武汉的意义,通过很多艺术家的努力,一种真正属于武汉的声音,中国的声音在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中显得更加宏亮。最后特别提一下,傅中望先生的雕塑,榫卯,当年我非常惊讶和神奇,他已经非常自觉地在这条道路上有研究了,是这个潮流的一个罕见的先声。
▵鲁虹(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发言
鲁虹:
谢谢主持人!王心耀的这个作品展出时间和八五时期不同了,现在是一个十分强调传统背景的,所以他才提出了“中国风”的概念。我注意到,在这个背景中,有人走向了极端,比如我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开会,有一个学者认为要超越西方,就完全超越西方的表现方法和观念,而从中国本位出发,去探索一种具有现代感的中国艺术。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说法而已,根本行不通,我认为王心耀和所有成功的艺术家一样,他们虽然也注定向传统学习,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鉴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并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融合,这也正好证明,一味强调传统和一味强调西方化都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中国古代绘画虽然相对于西方写实绘画有很多抽象成分,但从来没有走到抽象艺术的地步,从艺术史角度来看抽象艺术的概念是西方艺术家提出来的,其先是在欧洲,后来去美国得到了发展。艺术史告诉我们美国的抽象表现艺术家的先驱人物,于上世纪30年代受到日本书法的影响,可惜他们当时不了解中国书法,不过严格来讲,他们是从中国的传统受到了影响,他们发现书法强调对时间过程的表现,强调一种偶发效果,既根据第一笔决定第二笔,又根据第二笔决定第三笔,而不是按照预先的想法与草图画画,这对他们西方的冲击非常大,接下来美国的抽象绘画表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也使抽象绘画从欧洲中心转到美国,进而抽象表现影响了世界。我以为王心耀的作品就应该放在这样个艺术史背景中加以理解,其不可能从纯粹的中国水墨画的背景下出现。当然,在他成长过程中,海外的赵无极、刘国松以及他身边的周韶华都在强调中西方艺术融合,这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心耀的成功之处是:第一,他确实把西方的抽象观念借鉴过来了;第二,他既没有简单抄袭西方的抽象绘画,也没有简单抄袭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而是通过向传统绘画的学习,找到自己的语言状态。比如他的画面的构成,就与对比西方的画面构成不同,从中可隐隐约约的感到中国画的横轴画和竖轴画意味,另外他强调书法的表现,即时间过程的表现,内行的人可从画面上看到从起稿到完成的时间过程。第三,他的画和古代绘画强调“胸有成竹”不一样,他更注意偶发的东西,是从第一笔开始,然后决定第二笔、第三笔,可以说,他的作画是从A到B,从B到C,然后到无限,一直到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是王心耀把东方的优点和西方的优长结合起来了,形成自己的特点。我与心耀是老朋友,知道他经历了从写实到表现,从表现到抽象的过程,我认为他现在真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一种语言状态,并且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当然他用的丙烯油彩与画布,但是他把水墨中的气韵很自然的转化过去了,他的这种绘画拿到西方,人们一定也可以看出来是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因为他的艺术之根在中国,反复如此,我对现在的极端民族主义是非常反感的,而王心耀的作品恰恰给我们提供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很明显如果没有对传统的认真学习研究,如果没有对西方近代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大师的合理借鉴,他绝对不会走到这一步,所以我们对王心耀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下去。湖北现在有一个很好的风气,比前不久我到北京开会,周春芽碰到我们第一件事就讲湖北的生态最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个当代艺术的中心,湖北现在的机构活动做得很活,而且艺术家创作也很活跃,而王心耀就是我们艺术家大合唱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唱者。这很不容易。我们要向他学习,努力发展湖北的这一走势。谢谢大家!
▵徐勇民(必赢626net入口首页院长)发言
徐勇民:
看心耀作品有两点感受,第一,作为艺术家的身份,一种创作状态是很重要的,就是关注度,把很多精力关注到自己所热爱的绘画当中。王心耀近几年创作的《中国风》给我很大的震动。通过微信转发的一些图片能够看到,他在工作室里工作的真实状态。我们中国艺术家要非常关注自己的艺术,要有投入感,无论是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都非常关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是事业。心耀的中国风不是一张两张,而是持续的,而这个持续是必须要有关注度作为支撑和前提的,第一张和第二张,第三张和第一张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流动感。我在文中借用了心理学心流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一种高度的关注度。心耀又把这种关注度和心灵的表达真正形态化,这一点又让我很感动。实践中我们总是在探索如何表达绘画中不可见一面,他在这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二,湖北武汉正在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而这个氛围是八五思潮和此刻的一种隔空对应,这种关系非常有趣。由此,也可以认为王心耀中国风样式的蜕变确实不是偶然的。我们回归到艺术本体,历史地看,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之间和西方当代艺术家之间或者是作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关系,交流关系,以新的方式显现,这种氛围的出现逐渐被我们所看到,比如说福柯和玛格丽特之间的通信,以及中国文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大家都是极力的把艺术尽量生活化,通过可感知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让我们的视觉认识到,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是非常可贵的,王心耀在这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心耀在中国风创作中经历了消解疲惫到蜕变新生的心路,主宰起记忆和经验,画面尺度和材质变化扩展出新的图式,一切都在一天天变化,对着画面渐渐了解自己,也看清了他人,这是我们了解作者日常言行与创作意图的简洁定式。
▵傅中望(原湖北美术馆馆长)发言
傅中望:
我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作为艺术家,也是一个创作者,我对心耀的展览由衷地感到高兴,刚才几位理论家从理论的高度对心耀的作品作了一些评价,就是从艺术的角度,从一个个体的角度来看心耀的作品,我还想从一个曾经做过美术馆的推动工作的管理者,对这个展览也谈点想法。首先,这次武汉美术馆选择了心耀的《中国风》展览,武汉美术馆从馆长到创作团队,以及选择少峰来策划这次展览,在背后对心耀的作品有很高的学术评价和价值判断。作为一个美术馆来说,在一年的展览当中选择什么人来做展览其实也是体现了一个美术馆的学术方向,武汉美术馆也是在将近8年时间里对武汉本土艺术家的梳理,推动武汉地区美术创作、发展、研究、收藏、推广、教育,做了大量工作。我很有印象的几个展览,做得很好的展览,武汉美术馆做了很多群体展、个体展,这次心耀的展览从美术馆角度而言应该给王心耀做这个展览,因为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的50后艺术家,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正是需要表达的时候,心耀今天的展览中国风背后有大量的个人知识、艺术和各方面的修养支撑,50年代的艺术家在展览角度还有很多艺术家值得我们去关注,特别是武汉地区很多艺术家已经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我首先祝贺武汉美术馆对心耀展览的选择和判断,对这次展览成功的开幕表示祝贺。
从心耀个人来说,过去那么多年画了那么多作品,在这一批绘画出来之前很难说叫中国风,这批绘画出来叫中国风,作为武汉的画家,湖北的画家,从这个背景来说是当代艺术的背景,心耀从85、86时期开始就有很多艺术方面的表达,他的能力很强,涉足面也很宽,恰恰选择了这种表达方式,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无论画了多少国画、画了多少油画,他的突破在于突破了所谓的画种,突破了水彩、国画、油画的画种,当然是他首先突破了自己,他自己在观念上的突破,在艺术上的突破,在画种上的突破,才有了今天所说能够超越一般的画种的这种表达。这批作品的出现正是50年代、60年代,特别是心耀今天作为一个个人身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领导者、管理者,也是一个对湖北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的管理者,他的修养全面的,是很综合的,同时也是有格局的,他不是那小情小调的东西。他首先做了自我突破,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画种的界限,他今天的画既不是国画,也不是油画、插画,就是一种绘画,就是个人对当代中国文化和语境关系转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这种语言对他是很合适的,同时对于观众、对于读者是很能认同的,我相信他也是很有受众的,心耀这批作品的出现,我衷心表示祝贺。如果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做到超越,其实这是两个极端,突破是一个方式,要超越的话,怎么去超越?超越规律的,超越我们现有的所有经验,可能需要我们在今天艺术实践中基点上有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艺术表达,对艺术或者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对中国文化会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转换,我期待心耀先生在艺术上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产生。
研讨会后续文献资料
稍后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
“中国风——王心耀作品展”
将展出至11月3日
欢迎前来参观
武汉美术馆 十月份展览预告
▪ 中国风·王心耀作品展
▪ 第五届“书写大武汉”暨庆祝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武汉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请 长 按 识 别 图 中 二 维 码
艺 术 美 丽 一 个 城 市
武汉美术馆
国家重点美术馆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咨询电话
027-8260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