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艺术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湖南省湘潭市石鼓镇、韶山市等地,以“非遗保护传承、乡村美育实践、红色寻访研学”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活动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创新发展;关爱留守儿童,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走进伟人故里,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本次活动由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带队,1名副教授参与指导,1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与。活动期间,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娄向前等领导一行莅临指导。
助力非遗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湖南省湘潭市石鼓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工艺伞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以生产工艺伞的特色小镇,该镇从事工艺伞零部件生产的作坊几百家,分布到全镇各村各户。油纸伞,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肖清风老师的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也建立在此。实践队员们来到石鼓镇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实地参观、访谈传承人、设计制作和策展布展,领略油纸伞的非遗魅力,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
几天的时间里,实践队走访了石鼓镇安乐村的制伞工坊,参观了油纸伞的古物件展,聆听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汉宇的现场讲授,详细了解油纸伞的发展历程、制作技术和传承现状,并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制伞。在活动中,队员们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短短几天时间里,队员们从油纸伞最基础的步骤学起,自主设计出14个伞面,共完成48把油纸伞的制作。随后,队员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联合当地制伞企业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进行了油纸伞展厅的策展、装置和布置,让这项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展示。队员们还与到访的湘潭大学商学院的实践队深入沟通交流,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专业特色开展非遗的传承保护,如何通过新媒体方式,推广和普及油纸伞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认识到了要将青春热情与传统非遗相融合,将专业知识与经典技艺相结合,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灌注新时代的生命力,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
创新美育进课堂,非遗传承润童心
社会实践队在石鼓镇安乐村还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的美育实践活动,开展了“传统文化课堂”、“手工美育课堂”、“书香传爱,筑梦前行”等多项活动。在“传统文化课堂”环节,学生党员刘星宇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伞字的由来和伞的起源,激发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心。史论专业学生熊洁欣借助绘画作品,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了历朝历代中油纸伞的发展、传播,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手工美育课堂”环节,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康婷婷从颜料调配、绘画用笔技巧以及图案的选定等几个方面讲述如何制作伞面。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完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伞面,稚嫩的笑声与青春的气息伴奏着这间研学教室,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活动最后,队员向孩子们赠与了对自己有帮助的励志书籍,并亲笔写下寄语,书香传爱,筑梦前行。
实践队以活泼有趣的方式,引导当地儿童认识、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爱护之心,希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力油纸伞文化在当地得以薪火相传。
走进伟人故里,传承红色基因
暑期社会实践队还前往韶山开展“走进伟人故里,传承红色基因”参观学习活动,沉浸式学党史、悟思想、强信念、跟党走。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红色革命纪念圣地,实践队沿着红色路线,参观了湘潭市博物馆和韶山红色革命基地,队员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着一代伟人的精神风范;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从觉醒、壮大、革命胜利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历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全体队员庄重地对毛主席雕像鞠躬致敬。参观结束后,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表示将坚定了理想,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奋力谱写新时代更璀璨的绚丽篇章。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聚焦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熏陶。队员们纷纷表示,将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血脉;继续深入走访实践,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始终将筑垒历史厚度、诠释民生温度、彰显时代风度,放于心、扛于肩、践于行,聚青春力量,争做实践先锋。
(责任编辑:王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