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经水彩画系和李若飞老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团队精心组织和策划,“艺术学体系建设与未来发展学术论坛暨李若飞老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家咨询会”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山东大学、贵州大学、河北大学等艺术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十多位专家和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和五个议题展开了深入地研讨。党委副书记卢斌出席会议并致辞。学校相关专业教师、水彩画系研究生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研究者、社会各界人士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线上方式进行,水彩画系副主任李宁、项目负责人李若飞主持会议。
卢斌在致辞中讲到我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传承,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史论和理论人才,还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色,有一批优秀的理论家和学人曾在学校工作,为学校的艺术理论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卢斌指出,进入新时代,学校迎来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界的大力支持,水彩画系主办这次会议,聚焦艺术学体系与未来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期待在疫情结束后与学术界和各位专家再次共同探讨艺术学体系建设发展大计和相关学术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澳门博物馆特聘讲习教授夏燕靖发言指出,这次会议主题是一项非常应时的论题,赞同这样的论题有持续讨论的必要,并认为艺术学理论及学科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夏燕靖详细探讨了艺术学门类学科建设、学科调整与学术研究问题,从话题、认识、公共史学、史论人才培养目标、域外借鉴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艺术学理论与艺术史、古代艺术范畴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廷信对2021年学科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和总结。他指出,2021年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的宏观理论不断深化、前沿话题兴起、学科理论向应用理论拓展,以及对学科定位和方法的持续探讨等充分显示了该学科的魅力、活力和动力。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心峰发言聚焦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体系、艺术学体系的关系问题。他指出,近三年来,理论界出现了一批艺术体系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艺术体系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他详细探讨了艺术体系研究的对象领域,指出艺术体系不等于艺术理论体系、艺术理论体系不能缺少艺术体系,艺术体系的重构必然带来艺术理论体系、艺术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等问题。他认为,艺术体系研究是“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孙伟科深度探讨了艺术批评问题。他认为,艺术批评作为一种中介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创作的桥梁,艺术批评的健康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会反向建构艺术理论。他认为,当前情况下,应该建立一种对话关系的艺术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主席梁玖从“方艺术学”与“道艺术学”的时空深度等方面对课题提出了建议,并谈到了我校研究优势和贡献、基于情智形式与形式问题学理视野的问题。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徐子方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和展望了学科的专业化和发展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学研究》杂志主编孙晓霞、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探索》杂志执行主编李永强、贵州大学教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执行主编刘剑、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CCSF创始人之一李新、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学者张新科等分别针对古代艺术与未来世界、跨学科研究、艺术理论研究回归艺术创作、艺术经验范畴以及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的关系等问题作了主旨发言。水彩画系研究生夏慧在会上谈了自己对艺术学体系建设的理解和感想。
项目负责人李若飞在总结中说,艺术学门类学科能有今天的发展,实属不易,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是几代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艺术学门类学科、一级学科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次会议的召开,恰处于门类学科第二个十年发展和学科调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作为一次课题活动与学术交流,本次论坛也意在致敬历史、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相信我国的艺术科学事业,在学术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据悉,艺术学体系建设与未来发展学术论坛响应和回答了艺术学界关于艺术学科调整的一些争议和问题,并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欧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