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教授,原任视觉艺术基础部主任,先后担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科研处、美术馆等一线教学管理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他是一位有情怀的学者,在将近30年的职业生涯里,教书育人,他用心血灌溉每一株桃李的芬芳;探索艺海,他以才情挥毫每一幅作品的境界。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胆引入创新理念,小心“呵护”学生们的自由思维,为初入艺术殿堂的学子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底。
倡导“通识”理念 建构艺术教育基础平台
在学校里有着这么一个特殊的系部,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不分专业,尽职尽责的教导指引着每一届大一新生——这就是视觉艺术基础部,一个容纳学院各专业、以“通识艺术造型基础”为建构目标的教学系部,承担学院本科一年级基础教学段的教学任务。
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专业美术院校,我校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学子报考求学深造。曹丹说,前几年,由于受大学扩招等国家政策的影响,学校的学生规模提升,经过了统考、校考等一系列考试的学生们普遍形成了一种应试教育思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批流水线作业的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画,这就是问题!”曹丹掷地有声地说。“应试教育把学生送入了大学,大学就要肩负起解放学生僵化思维方式的任务。特别是在艺术学院,这种任务尤其重要。艺术本身是自由的、发散的。”
面对应试教育、扩大招生以及教学质量不断下滑的问题,“如何扭转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是曹丹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当时我们南下北上考察了一圈后,在昙华林校区行政楼三楼东侧临时用于办公的房间内,埋头面对堆叠着的稿纸指划着,上面尽是文字和各类组合交叠重构的示意符号。”经过艰辛的筹备,2006年6月,我校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办学理念中,取消了传统教学系部中的基础教研室,组建了以大系部制分类教学为主导、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视觉艺术基础部。
与全国八大美术学院组建的造型基础部不同,我校冠名为“视觉艺术”的基础部专门请来了“通识教育”:针对不同专业施展相通的教育手段,以不同造型理念为核心、将不同的视觉艺术观点、观念以及知识点纳入到初始的技能教学层面,并通过个性化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感悟对象或训练学生通过感性、直觉判断,来达成视觉内容与形式的知性探索,形成将不同造型知识内化为视觉个性,进而促激学生造型思维的拓展与创新,全面挖掘学生们的创造潜能。
“无论专业类别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学生们会对这样的教育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就培养学生们自己的思维方法。”曹丹说。十年来,基础部卓有成效地在不间断清除“应试美术”种种弊端的教学境遇中,全面启动了视觉艺术观念下的造型教学理念,在“通识艺术基础”等核心课程的框架下,逐步形成了全国唯一开设“通识”造型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初显华章。
在基础课部上过一年课的学生都知道,基础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老师们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们采用不同的创作形式,创作手法,甚至不同的创作工具。曹丹解释说,“如今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了,大家的基础也参差不齐,而现在学习的东西与未来相关,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构造。无论新生的专业是什么,入学第一年都在基础课部上专业课,各种专业的碰撞以及老师们创新,发散式的教课方式成功的扭转了新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僵化思维。”
断绝“喂奶”行为 诱导原创意识
曹丹认为,进入美院的学生既是文、理高考的“牺牲品”,又是美术生中的幸运儿。这类被应试教育长期挤压的学生,不仅存在着被歧视、被灌输、被高考和被塑造等不同心理阴影,而且,受考试分流影响,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常常受制于高考美术观念的影响。他们常常以得过且过的学习方式,继续着心理阴影的延伸——即放弃个性成长和塑造自我的进取意识。在造型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兴趣迷失和缺乏独立思考,只能照本宣科地描摹对象。虽然,这些早年“不听话”的学子们在内心深处仍然潜藏着各自的叛逆个性,但他们一旦处在被动的学习语境,就会再一次地显得无法自拔。
课堂示范何以会成为教学事故?曹丹指出,基础部倡导的教学改革要求课程必须按照大课主讲和小课辅助方式进行,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学生进行课题训练,可在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下答疑解惑,但不得当堂示范和演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课题制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管理来摆脱旧有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我们反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反对以统一的技能训练来取代学生的个性培养”。他直言道。
在教学过程中不提倡教师做过多的教学示范?面临记者的疑惑,曹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往事。“之前,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看画的时候,发现一个男生的画不错,就表扬了他并在他的画上做了示范。第二天去的时候,我竟然发现全班二三十个学生的画全都和那个男生的画惊人的相似,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曹丹认为,艺术本就应该是天马行空的、不受禁锢的。艺考中,学生们形成了僵化的思维,对画面有了统一的追求,形成了极为局限的审美观。例如,很多考生一味的追求“立体感”、“写实”,认为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这样局限的观念会让他们的艺术道路越走越狭隘,欣赏不到更多优秀,动人的作品,这不是美院所支持的艺术观。
同样,曹丹还很不支持老师们做示范,如果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做示范,学生们总是会不自觉的模仿老师的示范,达不到教学效果。他说,“教师可以答疑解惑,但没有当场做示范或进行演示的职能与权限。如果不提问,教师不会主动辅导或解决你的任何问题。”他形象的称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停奶”的教学举措。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学习过程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我们通过教学手段卓有成效地杜绝了学生被动模仿、被动进行技能训练的学习习惯,并使启蒙学生个性的教学措施得以实行与贯彻。”
除此之外,曹丹还强调“有争议的艺术才是有特色的艺术”,他认为,就艺术本身而言,争议双方没有对错输赢之分,都应在对立面上汲取对方所长,完善自身知识。“美院的氛围较为自由,老师们会适当引导,而不是制定一个范本交给学生去填,这就避免了使学生变成纯粹的老师的复制品这一可能。“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多种观念共存的人才。进入大学不是要专门学手艺养活自己,而是建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开阔眼界,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生活。”曹丹笑着说。
艺术引领我们发现世界、走向世界
在曹丹看来,“艺术其实是一门研究问题的方式。艺术是人类认知社会、认知自然的一种最初的冲动。人们渴望了解自己,了解当下甚至了解过去,先不论艺术的真实性,但通过艺术我们能大致地了解过去的生活,是艺术帮助了我们,使我们了解世界、发现世界,产生美丑概念。”
曹丹反复强调,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基于人文的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里,我们的教育管理或实现目标管理的区划,不能一味地仅按行政的管理模式去解读条规和迎合“衙门”管理的趣味。管理者或学术经营者,必须是站在学术宽容的节点上,实施创新管理,在经营学术方面,充分释放“教与学”的能量空间,使教学改革的路径回归到理性层面。艺术教育要倡导视觉艺术观念的共识,共谋“因材施教”的人文诉求,关注学生培养,关注视觉感知力、艺术表达力以及视觉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融汇通识与专识的造型理念,尽快地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以期释放出最大容量的人文关怀。
曹丹回忆,“大学时期我对艺术的理解总想靠近一个点、一个标准。通过观察留意,我发现这也是如今很多在校生的普遍状态,但这其实是一种急躁的心态,真正的艺术是自己理解了之后再把它表达出来,从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修养。这是一个要经过长时间沉淀发酵的过程。”他严肃告诫学生:“艺术发展切忌从一个‘象’到另一个‘象’”。不要盲目的从一个前辈那里获取了固定格式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独有的道路。
记者回味曹丹话语,在执教引导学生的数载春秋,曹丹从未松懈,他不断地以艺术教育的智慧反复思考,致力试验,调佐出色香味俱佳的专业大餐,让学生们在务实且自由的学风中,熏染出有活力的色彩。
从专业到通识,再到人文,这是三个组织单位,也是三个类型,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学校教育管理如何合理分工、调整结构,有效整合这三方面的资源,形成重基础,重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曹老师对艺术教育的深层思考,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课题。
(文:小阳 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