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贝旎,1983年生于武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3年毕业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附属高中;2007年毕业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 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日本国立新潟大学教科教育现代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版画系插画专业。
近日,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新闻中心记者对母贝旎老师进行了专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从小住在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昙华林校区附近的母贝旎,初中便开始学习画画。在她身边的是一群经验老道的艺术家和孜孜求学的年轻学生。在家里,她的父亲也喜好画画,虽然不是专业的画家,作为兴趣也一直在坚持,耳闻目染中,她 对艺术与必赢有了很深的感情牵绊,于是便在必赢附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行。
与其他普通高中不同,在必赢附中,学习文化课和美术课的时间是对半的,并且附中就在老美院里面,任教的老师也都是必赢的大学老师,算是在高中期间就能接触到大学里的很多东西,能更好的接触到不同的艺术领域。在附中四年级阶段,母贝旎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了就读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当时的她认为壁画与综合材料专业是绘画类院系中的一个新专业,教学体系完整,能与社会接轨,而且综合性较强,能让自己大学四年过得很充实。确实,在必赢四年充实快乐的学习时光磨练了她的绘画技术,开阔了她对艺术的眼界,使她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于是她选择去日本留学,继续深造。
手工书《野天鹅》1
手工书《野天鹅》2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作为日本新潟大学艺术专业十年来唯一一个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的母贝旎身处异国他乡,学习日语时间还不到一年,虽然平时与同学之间的生活交流没有问题,但是在理论专业课的内容上,交流起来还是会显得有些吃力。不过好在艺术创作有时不太需要过多的语言来表达,母贝旎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往往比日本同级生甚至是高年级学生还要好很多,所以这个中国留学生得到了日本老师们的关注。
然而一到创作课,谈到创作思路与研究方向,这些艺术创作的根源问题往往使她感受到自己与日本学生的差距。母贝旎谈到,“一方面是日本的学生对于艺术史,艺术发展的脉络很清晰,他们很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在不断的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创作表达很明确,知道在某个阶段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如何表达,如何延续。另一方面他们的综合动手能力很强,掌握的创作方式很多元化。虽然艺术系的日本学生都分专业,但是大多数学生几乎所有绘画专业的材料、表现技法都能简单掌握。这些都是中国学生所不及的。”
在国内的创作课程中我们更倾向于一对一和老师沟通交流,画一个稿子觉得不错可能就着手创作了。而在母贝旎留学期间,在绘画创作中长期和老师的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创作课需要先写具体的计划书,来理清自己的创作思维和研究方向。前期需要有大量的理论知识来导入支撑创作计划报告,这个阶段指导老师一般会修改两到三次,直到老师认可创作想法与方案,才能开始画创作小稿。接下来的阶段就是创作前期的发表,发表是在全体专业指导老师面前,阐述自己创作前期的计划报告和展示创作小稿,老师们根据发表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建议,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前期发表通过的学生才能完全进入创作阶段,后续阶段还会有定期的中期创作发表和最终创作发表等等,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
学生的创作都在工作室完成,老师基本每天都会来工作室看看学生的情况,包括休息日,寒暑假。在日本,大学老师是没有具体的假期。在工作室设有简单的厨房区、休息区、工作区等,为学生平日的创作提供方便。同时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工作区,可以按照自己工作方式来规划安排。还有一点与国内不同的是。在日本工作室只是为学生提供创作的空间,授课是另外的教室。专业工作室的划分和国内也大不相同,有些是纵向划分,也就是相同专业的工作室里包括了从学部二年级的学生到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公用的工作室里创作,更能直观的互相学习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思维。
四年半的留学经历让母贝旎感受到了完全区别于国内的教育体系与模式,异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也慢慢在她的心中发芽、开花。这种影响也被她带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把留学时学到的好的教育方式和体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在教学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完善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使得她的课堂独具匠心。
手工书《野天鹅》3
手工书《野天鹅》4
博学就良才 严师出高徒
虽然,母贝旎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习的专业内容与她现在所教授的学科不同,但她却认为,这些不同恰恰是她在教学和自我创作中的优势。本科学的壁画专业使她在材料的运用上轻车熟路,研究生期间不仅学习了与教育学有关的知识,现代艺术方向的空间艺术也是她的主要研究内容。而插画是综合性特别强的一个专业,它要求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画面的构建能力,绘画的表现能力,动手的制作能力,以及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是一个需要综合性、多元性能力的专业。这些也正好是她所擅长的。
她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相通的,只要有扎实的画面造型能力、图像的处理能力和一定水平的审美能力,能花费一段时间精力去熟悉某专业的技法和材料,那么掌握某个专业的创作是一定没有问题的。就像她很喜欢苏新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要培养当代艺术人才的课堂,学科已经完全可以摆脱掉。学版画的可以用数码作业,学油画的也可以用摄影技术。有些人总问我到底是学什么的,我只能说我是个艺术家,我什么都能做!难道学IT的看不懂经济学?学挖土的无法理解插图?别做一颗螺丝,要做就做万能钥匙!”
母贝旎在日本留学时感受到的严谨的教育风格对她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她的教学中,她认为老师就应当是严格的,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应该是教书育人的,所以在课堂上、创作上、生活上、她都应该是学生们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强烈感受到做艺术是需要认认真真的态度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对待的。课堂上,她常常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PPT讲解演说,然后再提问解答。在演说前期,学生需要准备完整的创作思路,梳理文字理论,然后是辅助创作思路的创作小稿、参考资料、前期实验样稿等等,最后就是制作条理清晰的PPT。演讲过程中,学生要上台面对老师和全体同学讲解自己创作的思路,展示自己的创作小稿和实验样稿,回答台下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由于插画专业人数较多,所以会经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任务的分配安排,演说时则每组委派一名学生来讲解。如果班级人数比较少,会尽量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演讲。插画和书籍、绘本、商品等发生联系,插画专业的商业性、市场化是回避不了的专业特性。那么作为插画艺术家沟通、表达、理解能力就变得尤为的重要,所以在课堂上母贝旎通过ppt演说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学会梳理自己的创作思路,锻炼表达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实际上正是在训练学生们如何与社会接轨,如何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插画艺术家。
母贝旎对学生的创作也非常严格。 “不做好课程前期准备会影响到上课的内容和创作的质量。”于是在每门课程开始前半个月她会提前发文稿给学生们,告诉大家课程安排和前期准备内容。插画专业的课程很多时候与文学相关,不提前阅读相关文学资料,梳理文字,是无法在创作中做好文图转换的创作部分。所以她反复强调提前做功课的重要性,并将前期需要阅读的书目和准备资料列出清单提供给学生。在整体的课程安排则以“周进制”为单位,每周的课程都有具体的训练内容和安排,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推进课程。每周收集作业,每周讲评作品,每周都给出平均分数来记录学生日常成绩。她培养的优秀学生有获得过BIB全球插画金苹果奖、入选全国美展、青年美展、出版过畅销绘本的插画家、考上世界名校的留学生、资深美编等等。
《晚餐》空间项目
音中有画 画中有声
母贝旎对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事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她认为,趁着年轻,应该多做自己想做和喜欢的事。机缘巧合中,她结交了一群热爱音乐的朋友。本以为绘画与音乐碰撞不出什么火花,但是在闲谈中,大家讲到自己的创作,却发现音乐创作与美术创作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们大胆的尝试合作,“音画”的概念便出现了。他们经常会在对方的画或者音乐中汲取灵感,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新的能量。例如,在《西藏生死书》中,母贝旎将不同文化对于生命的理解植入作品,并且融入自己对于文化差异的思考,以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奠基,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引人深思。如今,这套作品获得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最高奖,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除了音乐,母贝旎还有个从小养成的习惯——写日记。直到今天,写日记对于母贝旎已经不是单纯地记录生活点滴,而成为了看展、作画、梳理成长心得的必备习惯。有时看到一些不错的句子、好书目都会随手摘录到日记本里,上面也会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平日的计划,便于时刻提醒自己最近的工作日程。慢慢地,她开始将本子里她觉得有趣的内容剥离出来,进而演变成图案的形式去表现,久而久之文本的转换变成了自己的一种创作习惯。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母贝旎在对自己的展望中表示,她希望自己能一直不忘初心,对专业,对教学认真的付出,并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采访:陈梁昊 摄影:夏雪 录音整理: 张怡瑄 陈梁昊 撰稿: 陈梁昊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