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逢德艺双馨老艺术家杨永东、陈秀珊作品展在我校昙华林艺术区美术馆开幕之际,新闻中心学生记者现场采访了杨永东教授。
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1940年,杨永东先生出生在湖北嘉鱼。儿时记事的时候正是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是和祖国一同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1957年,武汉艺术师范学院成为杨永东艺术道路的起点,由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原本喜爱国画的杨永东毅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投身到工艺美术专业中,主攻装潢方向。
说起往昔,杨永东眼中闪耀着年轻的光芒,他说,“这是一点也不遗憾的事情,正是因为听了党的话我才做出了今天这样的成绩。我就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浪潮中,杨永东指出工艺美术是一门全面知识覆盖的学科,不同于架上绘画的纯粹艺术性,工艺美术的实用价值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杨永东谦虚地说,自己个人是非常普通的,并非天才,所取得的成就都要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培养与关爱。正是这样谦虚好学的性格、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信任,使杨永东在学生时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树立了积极的创作观念,为日后在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杨永东也笑言,感到自己的专业基础能够在祖国建设的需要中发挥作用,这种被需要,被信任,被重视的归属感实在是一种幸福和鼓舞。
先红后专,以专现红,找准方向再前行
“我自己回忆我的一辈子,是‘先红后专’。红是要用专进行表现,‘先红后专’,就是说要找准方向再前行。”杨永东说。
杨永东回忆,学生时代常常下乡下厂参与国家运动。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个病倒的孩子,看到他父亲束手无策的模样,杨永东二话没说背起他来便往县城的卫生所跑。山路泥泞,磕磕绊绊,杨永东说,“那时从背上跳动的那股子力量里,真切的感到了我们和人民群众是连结在一起的,我们的心都是息息相通的。不管是搞运动还是工艺劳动,我都是认真对待。我们在农村和人们同吃同住,将我们的一切融汇在人民当中,使我们有这样紧密联系着人民的创作动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这样时代氛围的敦促下,杨永东的创作走上正轨,他将有高度有深度的思想与艺术相互结合,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将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艺术武器,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彩壮阔的艺术作品,而这样创作的热情直到今日身体不便也仍在延续。《春潮》反应了农民工登上社会舞台,为城市建设做贡献,是人民的艺术家;《城市美容师》则体现了环卫工人对城市的美化和奉献,结合建设发展的氛围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的和平与安宁。
事实证明,这个方向的确将杨永东引向了一次特别荣耀的机遇。1992年,杨永东接到一份通知,担任人民大会堂湖北厅装修改造设计组组长及工程总监。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是湖北省对外的窗口,如何将新时代的装潢理念与湖北发展风貌相结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面对重重的困难和压力,杨永东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带领团队完成了屏风、主题壁画以及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全貌的设计。
“我一辈子感到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党把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而我也光荣地完成了任务,这项工程也在全国室内设计大展中获得了铜奖,这个奖项很有分量。”对于《高峡出平湖》——湖北厅的主题作品,杨永东无不感慨地说,“这幅画,它象征着人生的路途勇往直前,它是时代的洪流奔腾不息,它是百年的梦想在铸造辉煌,在为人民造福。”
杨永东还谈到,少年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句话一直铭记在心。“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来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说,“我在做着,我不一定做的很好,但是我在向这个方向追求。不论什么情况下我都要用党给我的这支笔。描绘我们的时代描绘我们的国家,不能乱来,这是我对于这个时代的一种记录留下一个印记。”
走到生活里去,与人民雅俗共赏
作为一名老艺术家,他直言现当代的某些艺术作品偏离了绘画的初衷。有些画,大众看不懂,甚至老师,评委都看不懂。“绘画,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我们的画不是给自己看的,我们的画是要有它自己的力量来讲述故事。你要体验,你要走到生活里去,与人民雅俗共赏,你的画面就会有力量,有感情。”
从杨永东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一股力透纸背的力量,饱含着充沛的情感与时间的印记,令人一眼难忘,历历在目。他说,“我的作品都有时代性,我得每一幅作品我都能讲出它的故事。随便哪一幅画我都不是无聊画的。祖国养育我,党培养了我,我用我的创作去回报,去感恩。”这也大概正是他的作品动人之处的所在,也是一位艺术家的良心所在。
杨永东时刻以身作则地提醒着我们,我们的作品时刻受到观众以及时代的检验,因而必须以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最真诚的创作动机才能使作品在美中尽情地绽放其自身的价值。
用金牌的本领,留住民间艺术的脚步
古稀之年,身体不便,杨永东对于创作的热情和信仰不减反增——“我还想要努力,继续我的梦想。”
而这梦想便是,将自己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的汉绣工艺结合,将画作融入一个更富中华特色更有价值的载体当中,不仅是对作品的更好保留,也是对中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既具有时代特征又保留了民族特色。
这是一件很大的工程,目前杨永东在自己的画室中召集汉绣工作者,将汉绣与自身的创作能力相结合,生成新的艺术形式。“我很着急,特别有紧迫感。我已经开始战斗了,还会继续战斗,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我想把这些作品变成汉绣,让它们得到传承,让往后的年轻人能看到。它们有特点,有保留价值,它们是美的,这该是件多好的事啊。”
七十八载岁月的坚守,一支画笔横跨了半个世纪。钱钟书说,我们在创作中,想象力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致可怕。这大概也是杨永东创作的写照,这个风雨同舟了近八十年的祖国,使他的创作从未有枯竭的一刻,他鲜活的回忆里跳动着祖国的脉搏,流淌着人民的欢笑,是永远生生不息的创作的热情与爱。
(文: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