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兄弟院校校领导代表专访】
访四川美术学院纪委书记 苟欣文
记者:您觉得举办展览对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什么影响?
苟欣文:我认为有很大的影响。艺术硕士是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也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的展览对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而言,无论是教学还是别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艺术硕士的招生和教育,以及对学生毕业后的成长方面,都有类似风向标的导向作用。同时,这个展览还可以给教师带来很多思考,看清目前教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记者:那您觉得这个展览与目前的国情有什么联系吗?
苟欣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艺术都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与社会接轨,艺术硕士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目前艺术教育越来越普及,大家对于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艺术硕士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从业者,不是一种随大流的存在,而是在起引领的作用,但也一定要适应社会,不能浮在空中。这个展览就体现了这一类人目前的情况,同时引起了一种大家对于艺术硕士的关注,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艺术硕士的评估体系、需要达到的指标、平均的审美与技术水准。
(记者 梁珮翎)
【省外参展兄弟院校嘉宾专访】
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吕品昌
记者:吕老师您好,我是必赢626net入口首页的学生记者,可以对您进行一个简短的采访吗?
吕品昌:好的,请问。
记者:今年是“艺术硕士学位设置和招生十周年”, 请问十年来,艺术硕士学位设置给艺术学科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吕品昌:当然,影响是很大的。艺术硕士学位的设置表明我们开始强调这种实践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尤其是美术,最终要落实到一点,就是拥有展现给人们艺术作品的这种实力。我觉得这十年,通过艺术硕士学位的设置,对中国的艺术尤其是美术这一块的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这个路径还很长。艺术硕士在西方作为实践类、创作类的一个设立已经走到尽头了,那么,现在也有博士类的,我们正在努力寻找突破,希望能够在博士这个学位实现它的实践类的这种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立,这一块在西方可能是空缺的,但是我觉得关系也不大,别人没有的,我们率先设立了,也算是中国的一个特色,我觉得应该要把这一块做好,这样的话,可以把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到艺术的表现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硕士学位设置这一块和其他16所巡展院校相比有什么不同?
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和其他16所巡展学院应该说都是属于在国家教育部系统下的推展艺术硕士设置的学校,因而,中央美院基本上和其他院校是同步的,但是中央美院的博士实践类的博士点的设置,对于中国其他的美术院校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可能只有个别美院和艺术院校有,我们也正在探索一个实践类的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一种模式,我们也希望这种专业博士点能够面向全国其他美院展开。
记者:吕老师是雕塑系的主任,雕塑作为一门传统手艺,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现代科技与传统手艺之间的冲突?您认为艺术硕士学位的设立对于雕塑系的整个大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吕品昌:当然现当代科学技术对于我们整个美术界包括雕塑,都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我觉得,只会促进人们对雕塑展开一种新的认识。传统的雕塑形式手段在现代科技的运用下必然会产生变革,我觉得这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寻求变化,通过当今的高科技,或者说,新的技术的引进,同时也会给传统雕塑带来技术审美的变革,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时代。
记者:您认为本次展览的特色是什么?这次的展览对国际或国内的创作有什么推动作用?
吕品昌:这个展览我所知道的是集中了全国美术院校的重要的艺术家、重要的教授、艺术家教师的作品,我也听到主办单位曹教授介绍了这个展览,希望通过这些注重艺术表现的艺术家能够展现教师在美术领域的最优秀的成果。这个展览实际上是通过这种展现,一方面面向社会,同时也面向我们青年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美术院校整体的教师面貌和实力。
(记者 伦安琪 摄影 黄笛)
访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部主任 范敏
记者:您好,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和招生十周年”纪念活动的?
范敏:艺术硕士十周年实际上是我们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事件,原本的美术硕士它是隶属在文学硕士底下,这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很难和国际上的美术教育接轨。那么艺术硕士的出现,实际上更强调了艺术的实践性,艺术教育除了艺术理论以外,更重要的是实践。所以说,艺术硕士它更倾向于实践,它对于艺术教育,特别是对于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这一块,是很重要的。这十年的艺术硕士招生,是对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的一个总结,所以这个展览的意义非常重大,起着一个启示作用。
记者:您是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部的主任,请问天津美术学院如何看待这次展览?
范敏:这个展览目前还没巡展到天津美术学院,巡展于明年才会到天津美术学院。这次,我们学校一共有15位硕士生导师参展,作品涉及国画、油画、版画等多种类共15件,导师们参与度高,我们也很重视。
记者:请问这次展览有没有您的作品,您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能简单形容一下吗?
范敏:这次展览有我的作品。我是版画专业的,因此我的作品是版画作品,是从材料技术技法上是采用石版画的形式,作品主要是叫“涅槃”,主题就是“涅槃”,它主要表现的是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个看法。
访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袁文彬
记者:您好,请问艺术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在整个艺术学科的发展中起着一个怎么样的作用?
袁文彬:像我念书的时候只有文学学士、文学硕士,这显然针对性就不强。艺术硕士学位设立了之后呢,这个学科的针对性就更好了,对我们艺术学科的发展肯定是有好的促进。
记者:为什么要举办这个“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巡展的意义在哪里?
袁文彬:到全国17所艺术院校去展览,其实就是一次艺术院校间的交流活动,展览对各院校起到了一个标杆的作用,也起到了一个交流的作用,每一个艺术院校的特色可以更加鲜明,更有自己的针对性。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类院校在艺术硕士学位设立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袁文彬:我认为现在全国艺术院校的特点还没有拉开,就是各院校之间的这种特色跟强项还不够凸显,在这一点上做得有点趋同,这一点我觉得不够,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把这种学科性加强,每个院校之间的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样会更多元地发展。
记者:您认为这次的展览还有哪里没有做到位,不符合预期,或者可以改进?
袁文彬:这次展览我觉得每个院校之间的作品应该归类一下,进行一种梳理,比如按照天津美术学院、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这样归类好,现在的布展方式是全部打乱的,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是作为观者来讲,不利于直观地了解和把握每个学校的特色。如果是能分开,有一定的学术梳理的话,我觉得会更好。
记者:您认为参加这次展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收获?
袁文彬:最大的收获就是交流,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对武汉有更好地认识。
访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 李晨
记者: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我国艺术硕士美术教育的实力与成果,为各院校提供了切磋的机会,在此次切磋中,您觉得有何启发与借鉴?
李晨: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学校艺术硕士导师的作品,了解到全国艺术导师的水平和层次,并与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这为日后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指明了大概的方向,对我校是十分有利的,这与以往各校各自教学不同。
记者:本次展览是一个艺术硕士学位设立十周年的展览,那您觉得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在这十年中是否完善了呢?
李晨:十年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也无法给一个比较确切的时间。一个体系的完善需要长久的时间,就好像一个人需要足够时间长大成人一样,我们现在还处在一种摸索前进的状态。十年只是一个阶段,每隔十年就办一次展览,这样每十年回顾一次,可以看到一些进步和不足,而发展方向没办法有一个很确切的回答,只能说越来越好。
记者:您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目前的高等美术教育有什么期望?
李晨:我希望国内各个院校特别是美院不要再扩招,因为这样学生的质量很难保证,也不要再挑选那些因为文化课不好才中途选择美术的学生,而是挑选真正热爱艺术、有梦想的学生。
记者:那么多的学生,要如何区分哪些是热爱艺术的学生、哪些是只为应考的学生呢?
李晨:还是要通过校考,当然,校考也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但也同时可以摸到学生的美术功底。我认为校考的题目可以出得很新奇很有特色,因为考试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通过参加考试筛选出真正学美术爱美术的学生,那些报个画画班学个一年素描的学生就没办法浑水摸鱼的进入美院。
记者:您觉得这么多优秀的指导老师,在培养学生都有什么教学特色吗?
李晨: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或许是地域上的差别也许是别的方面,老师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有自己教学上的长处,学生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学习老师给予的知识和技法,后期学到老师的一些东西之后,就要开始走一条自己的路出来,不能和老师一样。
记者:您觉得目前对于艺术本科生的培养和艺术硕士生的培养有什么不同,在文理科有什么不同的侧重呢?
李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是在未来或许会慢慢不同。而文理科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都一样,因为美术是一门学科,和别的学科不同,绘画时画面没有什么规定答案,所以无法区分文理,也就谈不上侧重点了。
记者:这次展览选取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硕士导师作品,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未来学院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风向标?
李晨:因为这次的展览作品都是经过筛选出来的,所以可能会成为检测导师创作水平的一个标准之一,也许也会成为风向标,特别是如果这些作品的风格等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东西。
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刘文东
记者:您好!通过这次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作品的展出,您觉得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刘文东: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是可观的,但仍有需要不断完善之处。我觉得这次十周年作品展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从十年前开始到现在,我们对艺术硕士和学术硕士,我们的教育是不太清晰的,很多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用的是同一套方案给不同的学生,而且更多的是倾向于以前那样一些学术上的东西,那学术型的培养方案跟现在的艺硕培养方案是完全不一样的。学术性培养更多的是理论的,包括出来的结果。
培养学术型是要在高校里面当老师或者从事科研工作,但现在的学术型很明确就是进来之前一定要有点艺术背景,比如你是从事这个职业,或是你有过与艺术相关的经历。如果是刚毕业的学生,在艺术方面没有什么经历,是不允许你考的,一般是有规定的。我们在设定的时候也有这么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这点。艺硕很多学生就是一毕业就去考的,那其实是和初衷相反的了。这样的话,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惯性的用回原来的学术型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起来,学生在技术上,或者是对艺术的经历上都会缺失一些东西。所以在这有限的三年里面,学生可能会更多的学习文化课,学那些论文的撰写,这样对艺术这种很特殊的学科来说,是很不恰当的,甚至在时间上耗得太厉害了。因此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因为时间的问题,往往会很辛苦,对于老师来说也很无奈。
所以这次十周年的巡展,正是大家在慢慢认识到这一点,希望这两年的展览能够呼吁重树艺术硕士培养的核心,纠正我们原来在教育上的不足,然后让这条轨道走得更加明确一点。
记者:在艺术创作中,导师与学生的想法难免会不一样,我想问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导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生又该如何学习?
刘文东:在大学本科的时候叫做老师,在研究生的时候叫导师。导,就是引导,不是一种强加的,不是一个加法的东西。他是互相商量着去做,所以为什么艺术硕士一定要有个社会经历或者有这方面的背景,等到研究生进来的时候,他自身会有一些东西,不会出现一种完完全全学习导师的东西的问题。
培养研究生不是这种照搬的概念,研究生重点在于研究,没有想法要如何研究,不能说导师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这不对,这是小学生的做法但研究生绝对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觉得是商量、沟通着来做,研究生进来是跟导师合作,导师很好地给出建议,这是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事情,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做法。
记者:全国各地美院的教学方式、特色不一样,广美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和方式?
刘文东:我觉得广美其实也是和你们必赢一样,05年设立了艺硕招生。但是我所说的这种尴尬,广美也有出现。老师不明确,包括学生报考时也会问,一种叫学术型,一种叫专业型,到底怎么分?因为面上的表述差不多,只有一两个字的区别,但这一两个字的区别在中国的文字里是很难去理解的。所以,你看,他的评判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广美其实在全国高校里面同样碰到的问题就是,在迷茫中摸索着过来,所以这次回去,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去要求分出两套方案,第一套是学术型的,第二套是艺硕的,可能会更好一点。
(记者 马夏颖 摄影 李雨谦)
访吉林艺术学院油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建国
记者:您是如何评价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承办本次巡展的?
王建国:必赢626net入口首页作为八大美院之一,在华中地区,长江流域,靠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出了很多人才。如曾梵志,魏光庆等一大批当代知名艺术家,所以说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上很前卫,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本次巡展反响非常好,这就是我的感受。
记者:您如何评价本次参展的导师作品?
王建国:实际上MFA导师作品可以说像全国美展一样,因为很多美术工作者都在全国高校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全国的画家也是在业余的时间进行美术创作,都是各高校的顶级美术作品,展示了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以及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关注和理解。比如湖北,在人文方面和当代社会关注较多,这是艺术家的切入点,而我们吉林艺术学院的特点是,对自然关注较多,呈现在画面上就是表现性非常强烈,色彩光亮鲜艳。
记者:在您看来对于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如何?
王建国:开幕式上曹意强老师也提到,对待作品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创作,此次参展教师多年来从事美术创作的,已非常成熟且极具个人语言,并且这些年各大高校在发展中都积极保持着联系和互动。
记者:您认为此次巡展的出发点和意义是什么?
王建国:我认为巡展的出发点是为了艺术学科的建设更加正规,并且起带头引领的作用。原来我们这个学科在十年前是划分为文学的,大学科是没有艺术硕士。而如今这个学科正逐步规范,完善,走向国际化,和国际真正接轨,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艺术学科。此次展览的意义就在于让所有人都了解到艺术学科建设的意义。这些硕士生导师拿出了自己的精品作为展览,对全国艺术硕士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记者 廖彬如)
访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 张景泽
记者:您是如何评价本站巡展?
张景泽:此次巡展非常好,可以看出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对展览的专业和用心。通过展示各学院硕士生导师的作品,可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后艺术教育的飞跃发展。举办展览不仅是对艺术教育的肯定,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对艺术教育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曹意强教授对于高校艺术硕士教育的不断尝试与努力,令人深感敬佩。
记者:谈谈您对本次巡展的感受和触动的思考。
张景泽:这个展览很好,但教师实际上扮演着教师和艺术家两种角色,意味着教学与创作是分开的,这两者之间有联系但联系不大。所以要想更好的带动学生,以后应该要让学生也参与这样的展览,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随着艺术教育的慢慢发展,三年五年后办一个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作品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因为在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观念以及教育实践,尤其是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地域差距导致他们所反映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访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李丕宇
记者:在如今倡导创新、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下,您认为导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李丕宇:首先,导师肯定是一个艺术教育专业的领导人,他在高校的创作和教学研究是他的主业。对于艺术教育者,创作是他的一个基础,或者说是他的艺术实践。如果导师没有这方面的创新,他的教学和研究恐怕都很难处在一个领先的地位,或者说是引导性的地位。如果他只是从事一种技术性教育的话,对艺术教育本身来说就是有点儿本末倒置了。
记者:您认为此次展览对山艺乃至全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李丕宇:山东艺术学院是MFA2005年首批试点单位之一,MFA已经是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们学校实际上不只是局限在美术方面。美术、设计和音乐三个学科都有参与。所以展览是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很重要的平台。对于全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来说,他作为全国艺术硕士导师的展览,其本身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的美术教育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使人们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教育应有的导向。
(记者 张敬儒)
访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孟显波
记者:您怎么看待举办全国艺术硕士导师优秀作品巡展?
孟显波:我认为这个活动的意义非常的重大,从全国各个院校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按照中国的习惯每五年或十年作为一个时间的节点去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作为一个十周年的节点,能够把全国的各个艺术专业院校众多指导教师的优秀作品集中在一起这个工程的规模也很大,这样的交流同样对于下一个十周年的艺术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记者:艺术专业院校教学态势各不相同,那么如何做到各美其美而又兼收并蓄,达到天下不同呢?
孟显波:按照艺术规律来说不相同是件好事儿,艺术教育主张的是创新与个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而艺术专业院校分布在东南西北各个地区,各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民俗习惯文化内涵不相同,但只要各校坚持自己的优势特色,基于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来办学,那么注定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记者:请您谈一谈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对于当代中国艺术文化的影响?
孟显波:从艺术硕士人才自身的培养目标来说注重的是实践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美术学科来说我们要着重培养艺术硕士人才的实践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的艺术文化进程。
(记者 刘琪)
(专访稿件编辑 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