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上午,“心智地图的异像——马库斯·吕佩尔茨在中国”和“俯仰天地——周韶华”双个展在我校昙华林艺术区美术馆盛大开幕。一位是超级有范的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库斯·吕佩尔茨,一位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周韶华。两位艺术家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视觉表现形式,却机缘巧合地让各自的作品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对话,形成了视觉上的冲击和文化上的交流。
此次东西方艺术家同台并置的新鲜映像,无疑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与顶级艺术大师深入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展示了学校对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过程中更好地推进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国际化进程。对此,学校新闻中心的记者们现场采访了出席本次双个展的我校领导、系主任及观展人士等。
访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党委书记 梁远钢
记者:您认为这样中西合璧的双个展在我校展出,给学校和和社会带来怎样的艺术体验呢?
梁远钢:此次展览对于我校师生而言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让师生们零距离感受大师的艺术魅力,同时展览也提升了社会大众对美的感悟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我们学校把教育教学、科研创作与服务社会、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有机融合到了一起。
记者:您觉得观看这次展览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梁远钢:参展的两位艺术家都在各自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极高的艺术声誉,可以说是中、德两国国宝级的艺术家。两项展览都是作品数量庞大,时间跨度长,视觉媒介多样,能够表现出艺术家较为全面的艺术面貌。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他们用个人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图像世界,他们用视觉传达出颇具当代意味的文化情怀。这样的艺术对话形式,促进了中德文化的交流。
(记者 尹李)
访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副院长 许奋
记者:此次双个展可谓穿越时空的对话,您认为学校把中西两位艺术家的个展在同一空间、同步展出是出于什么考虑?
许奋:一位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周韶华,一位是超级有范的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库斯▪吕佩尔茨。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在作品里,观者对于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会形成一个自己对审美的追求和解读。中西方文化各有所长,我们将两位艺术家放在一起做展览是为了形成比对,让观者能更直观地体验中德文化与艺术的差异,这也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创作的国际化进程。
记者:你认为这种被称作为东西方艺术家同台并置的新鲜映像,对我校师生教学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许奋:学校近几年不断地举办一些不同形式的、高规格、有影响力的展览,在展览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这给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们能够观赏和审视大师的艺术原作,甚至能与大师近距离接触和交流,感受大师的创作思维,吸纳艺术家、学者等圈内最新的艺术观点,拓宽了师生的艺术视野。同时,通过展览等学术活动与创作、教育、当代艺术对接,去反思一些问题。
(记者 李雨谦)
访必赢626net入口首页中国画系教授 李峰
记者:周韶华老先生是研究水墨画的,作为中国画系教授,您认为周老的展览对中国画系学生的专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李峰:周老是很伟大的创作研究者,他敢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的突破,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系统性的建树。在思想上,我觉得他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创作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根基,学生在学习外来文化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点,而不是被牵着走。从技术语言上,他的用笔用墨用色都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划时代创新。在素材的选择上,他是围绕中国文化的大背景,祖国的大好河山,周老的心胸很开阔,思想也很开放,他追求大美,所以他的作品是有大的文化积淀的、大的文化象征的。此外,周老不仅有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艺术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他有艰苦勤奋的研究精神,我们都很佩服他这么大年纪的艺术家还能坚持每年举办展览,而且是大规模的,作品好又多,值得大家学习。一个人有心做好自己的事业,真正尊重自己的事业,必须有勤奋的付出,周老是用毕生的经历和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成果。
记者:吕佩尔茨在讲座中谈到,周韶华先生的作品的革新与创新让人感动。您在看展时也发现了有幅作品里有发光的字迹,您能谈谈周老的绘画革新吗?
李峰:实际上在中国画里,无论工笔还是写意一般都不会那么做,字体发光体现了周老能够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地使用材料,但不管怎么变,他都是在大的文化气息不变的情况下遵从大的审美精神。
记者:这次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您怎么看待德国艺术家吕佩尔茨与中国艺术家周韶华作品的共同点的?
李峰:吕佩尔茨的绘画立足于一种文化精神,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情趣的发泄,他的作品有大的文化精神的追求,而不是个人的小声音。从绘画的基本形式来讲,吕佩尔茨的绘画开放、自由、大气,这一点与周老师的感觉很像,但在本质上可以看出周老的绘画是东方的。
(记者 赵亚丽)
访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油画系副主任 徐文涛
记者: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周韶华老师和的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吕佩尔茨,两位艺术家同时在我校美术馆举办个展,形成了现当代艺术的中西对照,从中您有何发现?
徐文涛:我发现了一个相同点,就是到了一定年龄阶段的画家,更多关注的不是自我,而是关注一些宏观层面,比如中西文化的碰撞、本土文化的守护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等,思考的可能是文化上的宏观问题而不是画面、具体技法的局部问题。这种现象很普遍,他们年轻的时候更多地倾向自我的表达,到了年老后思考的问题角度就变大。两位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他们个人对历史、对文化的感受不一样,到了一定年龄阶段,考虑到的是文化层面的诉求。
记者:请您从艺术教学的角度,谈谈学校举办这种形式的双个展对在校学子有什么影响?
徐文涛:中西国宝级艺术家个展同时展出在武汉并不多见,对在校学生来说,亲眼见到这种大师级的作品也不多,学生更多地是在画册上看见大师的作品,或者去省外甚至海外才能见到。这个展览对武汉本地的艺术生态和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予学生专业学习上的便利。学生可以看到原作,也能够现场感受到艺术气氛,这和看画册是不一样的,画作的尺幅和大小都会对观者带来影响,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比老师的口头表述更能带来直观的感受。这样的展览让学生有机会和两位大师及其作品面对面,对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扩宽他们的艺术格局。
(记者 刘佳玥)
访现场观展人士 殷女士
记者:您选择到现场观展的原因是什么?
殷女士:首先,我是周老师的学生,同时自己也是画画的,周老师的展是一定要来参观、学习的。其次,听说有一位外国的画家同时和周老师一起办展,我对这样的办展形式很关注,所以到现场观展。
记者:吕佩尔茨和周韶华中西两位艺术家同时、同地进行展览,这种双个展的展览形式带给您怎样的观展体验?
殷女士:这种展览形式带给我的观展感受和平常观展有很大不同,我觉得中西结合的办展模式很好。西方的艺术形式在我看来是很震撼的。周老师作为中国代表性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也是很震撼的。这两个展览不同的震撼带给人视觉上的惊喜。这是艺术高层次的对撞,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
(编辑 小筱 摄影 陈星 张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