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三套《文化十分》推出系列报道《AI与艺术》,介绍站在科技前沿的青年艺术家,看他们如何驾驭人工智能,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和艺术体验。我校实验艺术学院教授林欣接受《文化十分》专题采访,畅谈对于艺术创作与AI等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见解和思考。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这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人人都能利用AI生成属于自己的作品时,艺术家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冰冷的科技能够表达出人类的独特情感和生命体验吗?事实上,很多电影、音乐、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早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进行了不同的实验和探索。
多年从事跨媒体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实验艺术学院教授林欣,近年来将创作重点投向了人工智能领域,借助新艺术媒介与传统艺术媒介之间的前沿技术转化应用,她尝试探索绘画、雕塑、装置、数字动画、数字图片等多种艺术的创新表达,给观者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四川成都时代美术馆,最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这个名叫《有风的空间》系列交互影像装置展,主要通过展览现场这台红色的传感器完成,体验者只需向传感器吹气,便能在电子屏幕上看到一个取代自然人的数字人在表现触觉的运动。林欣是这场展览的作者,对于各种各样的观展体验,她表示欣然接受。
林欣:艺术家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而引发大家的思考,这就够了。他只是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把值得探讨的问题用作品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观众怎么想,只要他想了,就是成功的。
专注于跨媒体艺术创作已经二十年,林欣从小便对艺术有着自己的感悟,虽说大学时期的主修专业是油画,她却对技术格外痴迷,研究生阶段,她便开始借助各种新兴媒介来呈现人类对艺术的理解。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开始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技术敏感的林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她以三维动画媒介作为出发点,发展出无限增殖的多维空间,由图像的表层世界进入到思维的幽邃时空,媒介的交互也为视觉场域的铺陈提供了复杂而多样的路径。
林欣:遵循AI它能提供的这种软件的效果,我们给了它一些语言的设定,就是把我之前的创作思路用语言描述出来。
这件名叫《扁舟》的作品,是用AI语言生成的一张二维图片。它表现了在一片空旷、幽深、寂寥的虚幻空间里出现了一位男子,他孤独地行走,就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
林欣:这种汪洋,就是图像的信息的汪洋。现在的人类所面临的跟我们之前是不一样,之前的那个年代是物质匮乏和信息匮乏的年代,后来我们的年代是物质丰富、信息极度丰富,我们可以叫它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所以它对我们最大的考验就是你的选取能力。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技术,将观众带到想象力所能抵达的地方,任其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以引发人类对于当下的思考,这是林欣从事创作的出发点。
这个名叫《错误的秩序》的系列作品,描述的是物理形态的材料,到了数字空间,被拉扯、误读以后,所产生的奇观。
林欣:一个人的优点是你的性格,你的缺点也是你的性格。那你的缺点可能往往更是展现你的性格所在。那电子媒介的缺点,也是它的性格。AI目前为止,我觉得它的性格所在就是对人类的误读。
通过硅基体反思碳基体,通过科技反思人性,在创造美的同时,首先追问人性的不完美,借由对不完美的悲悯及忧惧,林欣创造了自己的批判美学。
林欣:这些错误你觉得反常态、反常规,但他又有一种很奇怪的美学,所以它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类似于超现实和后超现实这么一种情景出现,所以这是一种新的审美模式。我觉得硅基体或者说人工智能,它获得自我意识是必然的。它独立之前你对它的教导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后面管你什么审美也好、人类文明也好,其实都很容易负面,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为了加强对新技术的引导,对待艺术创作,林欣一直保持勤勉的态度,她将工作时间分成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除此之外,她还为自己制定了严密的阅读学习计划。
林欣:澳大利亚学者西蒙·彭尼的一部跨学科的著作《科技艺术的本质》这本书,我是五年以前在UBC访学的时候读到,读到以后触动比较大。他认为AI等新的技术不断地出现,它使得我们原有的认知主义正在逐步面临着崩溃。我刚才讲的艺术它是一种引发你思考,那引发你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一种预警,就是预警机制。也就是说就麦克卢汉也讲过,艺术是文化预警系统。
正是因为艺术的这种文化预警功能,林欣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创作实践中。她还承担了一部分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在授课中与同学们的互动,她也能给自己带来许多新的感受,从而精进自己的理论素养。
林欣:人工智能的研究过分关注技术,就往往导致了批判性的实践的缺失。为了消除这种就技术和科学上的偏见,或者(避免)让它进入死胡同,那跨学科的联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其他领域比如说艺术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学科的综合介入,它才能够确保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得以健康地、正确地、均衡地发展。
林欣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不满足完成了令人惊喜的蜕变。她作为教师、实践者、研究者和科技观察者,为“美”提出了更多引人入胜的感知方式,带领观众在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跋涉穿行,对她而言,技术已不再是简单的创新工具,而是与生命共生的系统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