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无眠。
辗转起立,思绪万千。若非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按照原定的校庆活动计划,今日我当是在寻访学校百年办学之迹的路上。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从武昌芝麻岭的民房到水陆街歌笛湖畔,从宜都古老背到重庆江津圣泉寺再到德感坝五十三梯,从汉口宁波会馆到赵家条民宅再到古德寺,从武昌解放路两湖书院到华中村,从昙华林到藏龙岛,母校在跨越两个世纪间所走过的路,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沦中觉醒,到文化救亡再到文化自信的伟大历程。
1920,农历庚申年,辛亥革命后第九年,五四运动后第一年,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民族危机激发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进行着艰难探索。这一年,孙中山对日宣布“二十一”条作废,北京政府停付俄国庚子赔款,日军占领吉林珲春,波俄战争爆发;这一年,天津学生运动如火如荼,中东铁路工人全线大罢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相继成立;这一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梁启超创设“讲学社”,近代教育家高阳创办私立无锡中学,中国第一个人体女模见诸报端;这一年,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汉成立,恽代英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陈独秀在武汉作《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演讲,受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之感召,蒋兰圃先生、唐义精先生、徐子珩先生在武昌芝麻岭创办武昌美术学校,开启了我国中部地区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端。
创始人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
武昌美术学校的诞生决非偶然。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武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世纪初作为商埠城市历经洋务运动、张之洞教育改革、武昌首义胜利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之地。这是一座“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充满着古典式浪漫主义的城市,这也是一座“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充满着青春与热血的革命城市。各种新文化新思潮在这里汇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聚集于此,敢为人先,为图中华之复兴不懈进行着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武昌美术学校的发起人蒋兰圃先生参加了武昌起义,是一位辛亥革命者,唐义精先生一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恽代英挚友,徐子珩先生任湖北省教育会干事,一直心怀教育救国之抱负。这所学校的诞生无疑寄托着三位先生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家国情怀,是他们践行振兴中华之道的一次伟大探索。也正因此,学校“推行美育”之初衷较美术教学的内涵必然更为深刻与广阔,她一开始就承载着时代与家国之使命。
早在1912年就倡导美育的蔡元培先生曾言,“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赖美育之助也”。我想,在对“美”与“美育”的认识上,在推行美育以复兴中华的道路选择上,三位创办者与蔡元培先生应是心心相印的。蒋兰圃先生用拍卖家产所得作为第一笔办学资金,在武昌芝麻岭的民房种下了一颗“美”的种子,以感召更多国人为追逐复兴中华之光而忘生死、求大义,舍小我,卫家国。自此,每一个接过这颗种子的人,无论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都以无比坚定的勇气呵护着她的成长,可谓一路艰辛一路高歌!
经过两年的辛勤耕耘,武昌美术学校于1923年增设专门部本科,更校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简称“武昌美专”),设艺术教育系、绘画系、西洋画系、图案系、美术研究所及附中,成为华中地区第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亦为中国现代最早的高等美术学校之一。康有为为学校书写了大幅匾额“武昌美专”,社会名流纷纷襄助办学,学校搬至水陆街歌笛湖畔,建筑独特,环境优美,几为武汉各校之冠。为全面发展湖北艺术和艺术教育事业,获当时教育部立案,学校于1930 年增设音乐学科,扩大办学规模,发展为综合性艺术专科学校,定校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其时名师云集,其中,西画有许敦谷、关良、曾以橹、唐一禾、郑云菴;国画有张肇铭、王霞宙、欧志先、欧士道、喻其玮、方康直;图案手工有管毓科;国文有秦纵仙、陈九臬、刘笃;音乐有陈啸空、钟本立、萧猗好特(俄籍);美术理论有闻一多、唐义精、辛炳、冯力生。《校刊》、《武美》、《歌笛湖》等八个刊物相继创刊,美术、话剧、音乐等数十个学生社团相继建立。
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大门
全校学生在武昌艺专创校纪念碑前留影
彼时的武昌艺专已初具规模,学生报考者众多,可谓一片欣欣然之势。然时局动荡,国难当头。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炸毁教学楼,苦心经营18年的校园毁于一旦。时任校长唐义精慷慨陈词:“可毁者物质,不可毁者精神。”为保学脉,他与蒋兰圃先生带领师生一路风雨,辗转经宜昌古老背西迁至四川江津,期间为保校产,蒋兰圃先生家产尽毁。历经劫难,学校损失巨大,经费极为窘迫,仍奋力谋求发展。1939年初抵江津时学校仅教师9人,至1943年增至36人,学生则从30余人增至130人。教学条件虽极其艰苦,师生们仍潜心研学。唐一禾先生带领学生直面贫苦人群写生,张肇铭先生教授学生沙地作画,音乐系学生常举着火把爬山练琴,几江书画社、八一三剧团、五一三木刻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相继成立。江津八年可谓举步维艰,然学校不仅求得学脉之延续与发展,并助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推进西南美术教育之发展。
1938年前的武昌艺专教学大楼,后毁于日军轰炸
1939年,全体师生在江津分部庆祝建校19周年
战后,学校组建了武昌艺专复员筹备委员会,共商回汉复校之计,却因时局艰难,期间辗转汉口宁波会馆、赵家条民宅与古德寺办学,直至解放前未能如愿恢复旧址。新中国建立后,在院校调整的大背景下,学校几经分合,历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华师制图系,于1958年由四校合并成立湖北艺术学院,至1985年实现独立建制为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其时,占地面积仅21亩,师资在历次分合中聚散。经数十年艰苦奋斗,昙华林校区增至78亩,学科专业及办学规模均获得快速发展,并一度成为新潮美术探索中最活跃的力量。至今日,形成昙华林与藏龙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00余亩,教学单位15个,教职工600余人,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7600余人,拥有三个省级重点学科、28个研究方向、25个本科专业及35个专业方向。作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艺术创作百花齐放,教学科研高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在华中地区美术教育领域发挥着基础性、示范性与引领性作用。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
川端康成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三位先生于百年前种下的那颗“美”的种子,历经风雨沧桑,已开出了美丽的花。而有缘邂逅与亲近这朵花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曾忘记发起人的初衷,都始终奔跑在追逐振兴中华之光的路上。母校自诞生之日起,其志就不在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象牙塔,她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武昌水陆街校园内教学楼入口处的横匾上,悬挂着“与时俱进”四个大字。这块匾额虽已被日军炸毁,其精神却一直与学校共存。百年来,从母校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校友有4万余人,他们中不乏在近现代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杰出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也不乏引领时代潮流的杰出设计师与企业家,而无论是在民族危难之际,还是在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之际,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那颗种子,始终屹立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共进退。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学校成立青年义勇军、童子义勇军、女生救护队,组织抗日宣传队走上街头演讲,举办抗日宣传画展,谱写演唱抗日歌曲,举办画展与音乐会,将收入悉数捐给前方将士,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1938年,学校在四川江津办学期间虽经费拮据,却以免费待遇接纳战区学生入学,为贫困学生申请补助或免予学费,甚至允许其暂离学校打工筹款后再回来继续完成学业。
1940年,武昌艺专师生参加“第一次劳军美术展览会”,将义卖所得款项悉数捐给前方将士;
1941年,学校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在江津诞生,她领导进步学生成立自治会、读书会,开展抗日宣传和革命活动;
1944年,学校在办学经费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将仅存的2万元捐给前方将士,并举行“节约献金大会”进行义卖;
1947年,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新青联支部,参加武汉地区大专院校抗议美军暴行示威游行以及声援南京、天津五二零血案大游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
1948年,武汉连降暴雨,灾情严重,学校参与组织“武汉学校学生救济水灾联合会”,在全市开展募捐和赈济活动。学生课余在赵家条开办农民子女认字班,秘密刻写油印毛主席的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解放前夕,为迎接解放军进城,学校师生按统一制订的标语口号绘制宣传画、漫画,并组建了武汉街头第一支大学生秧歌队;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学校师生与校友们义无返顾地发起募捐,并投身到战疫中。
在艺术创作上,师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传统一脉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
武昌艺专时期,美术家唐一禾先生一直坚持关注现实的创作道路,其写实画风成为武昌艺专油画专业厚实的学脉。他不仅创作了《胜利与和平》、《七七号角》等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以及《穷人》、《村妇》等表现贫苦劳动者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还带领学生直接面对贫苦人群写生,拉近学生与民众的情感,形成了关注现实、同情民众的思想。
解放初期,国画家张振铎先生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绘制了巨幅中国画《丹江水库新貌图》,工艺美术家李一夫先生先后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栏杆装饰与桥头堡大厅穹顶,并参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油画家杨立光先生、刘依闻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关注现实的创作方向及办法思想,国画家张振铎先生将艺术创作投向富有生活气息、时代特色和民族自豪感的现实题材,美术史论家阮璞先生深入鄂西湘西山区长期开展调研活动,汤麟先生在教学中也十分关注现实,新四军老战士、画家武石先生沿着中原突围路线,重访旧战场,采访、写生、创作了大量军旅题材作品,版画家师群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特征,雕塑家张祖武先生、刘政德先生参与城市环境美化和城市雕塑的规划与设计,创作了《黄鹤楼》、《葛洲坝》等大量城市雕塑作品,工艺美术教育家张朗先生为黄鹤楼设计制作装饰纹样,并深入研究湖北民间艺术,创作了大量年画与剪纸。
自建国以来,学校教师在历届全国美展上屡获佳绩,获奖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对时代与社会现实的关注。时至今日,艺术创作对时代与社会现实的关注、教学与科研融入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已成为学校除教学、科研外最重要的一个领域。
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学校则一直以高度的开放性关注与回应着社会发展的需求。
武昌美术学校创办时,便设有绘画、师范、图画三科,融中西艺术于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术教学基础构架。
武昌艺专时期,教学提倡兼容并蓄、中西融合,开设木炭、水彩、人物写生、艺术解剖学、色彩、透视等课程,同时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主张艺术与应用的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对美术的需求,同时增设图案系、艺术教育图工组,开设大量社会实践课程,以培养一专多能、艺技并举的人才。
学生在西画教室上人体课
绘画系本科学生在国画教室上课
江津时期,学校图案系开设染织图案、实用陶瓷课程以培养实用人才,帮助当地小农经济生产。
建国后,为引领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1952年设雕塑专业,1961年设版画、装璜与染织专业,1979年设陶瓷、印染、工艺造型专业,为纺织、轻工、商业、外贸、旅游业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与研究人才,1985年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87年设服装设计专业,1989年设壁画专业,1999年设卡通专业,2000年设影像媒体专业,是全国最早开办动画影媒专业的三所院校之一。至2008年,全校已建成13个教学单位,24个本科专业,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艺术人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蒋兰圃先生当年亲手接过了蔡元培先生的题字“推行美育”,而母校用一百年的时间,对“推行美育”之内涵做出了最深刻的诠释,并不断对蔡元培先生做出郑重回答!
蔡元培为武昌艺专题字“推行美育”
窗外,昙华林校园的樱花在夜色中开得正盛。黑格尔说,美是那种直接触动了我们心灵自身内在独立生命之意味。而我有幸邂逅美、亲近美,都源于百年前三位热爱美、有志于以美教化的爱国志士种下的那颗种子。这颗种子赋予了这所学校以灵魂,赋予了每一个邂逅与亲近她的人以力量,她引领着每一代必赢人践行着家国天下的情怀,也激发着每一代必赢人为追求自由、进步的普世价值观而不计生死、舍己为群的慷慨义气。不知百年前的今夜,那三位播种人是否正在为翻开明日新的篇章辗转难眠,是否也在静静地聆听这花开的声音。
夜色正浓,繁花未眠。
昙华林校区校门
昙华林校区校园景色
藏龙岛校区航拍图
藏龙岛校区校园景观